建设“一带一路”孔子学院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布时间:2019-09-12 09:21 |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19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未来将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优化孔子学院区域布局,加强孔子学院能力建设。这说明,孔子学院对“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工程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肯定,而孔子学院也将借力“一带一路”,进入一个高质量稳步发展的科学轨道,并且就像一根根毛细血管,把“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理念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日常生活,进而推动全人类合力共创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界。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与沿线国家建立“拥有共同命运归属感与文化共性的朋友”关系,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是“一带一路”倡议和孔子学院发展的精神基础与传播内涵,孔子学院作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心灵之桥,则在推动“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扮演着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角色。
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这一理念已经成为世界共识。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着眼于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全球命运休戚与共的发展大势,而提出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不是西方式的零和思维,不是将世界看作势不两立的角斗场,而是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共赢”理念,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中国方案是要满园花开,是要奏响人类共同发展的交响乐。这是一个新时代大国的责任和使命。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大潮流,秉承了开放包容的新理念,为共绘互利合作、共享发展美好蓝图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架构了一座座以民心作轨的“心灵高铁”,贯通了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双向多向运输、交流。
目前世界范围内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存在着中外不同温、国国不一致的现象,主要分化为两类,一类为“利益分享”型,认为自己的国家或所处地区将会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另一类是“利益博弈”型,体现在过度担心“合作利益分成”中自己的国家没有足够的主动权。要消解这种认识的不均衡甚至误读,必须发挥中华文化的暖心功能、“美美与共”传统,不断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和友好往来,包括更进一步加强在沿线国家的汉语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
孔子学院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汉语国际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始终伴随着矛盾和冲突,只有披荆斩棘,方能阡陌相通;只有坦诚交流,才能同一律动。孔子学院正通过发挥自身的汉语教育、文化交流、民间外交、信息互通等多重优势,一步步改善着“一带一路”前行途中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且步步融冰化雪,步步播种绽绿,形成了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互动的生动局面,推动中国和沿线国家文化和谐共存、共兴逐渐成为主流。
但孔子学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布局并不均衡,供求关系尚不平衡。目前已有孔子学院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如俄罗斯、泰国、印度尼西亚、波兰、乌克兰、菲律宾等。已有孔子学院物理空间分布广,外部环境复杂,文化生态不一,舆情多变,在顶层设计、路径设计、内容供给、质量保障与检测、对话机制、运行机制等方面也因主客观条件所限,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和变数,客观上导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孔子学院在功能发挥、投入与产出比例等方面存在着瓶颈,构成孔子学院发展途中必须面对的一堵堵有形或无形之墙。
“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为孔子学院创造出了适合的发展空间和成长环境,孔子学院也可借力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优化结构性布局,在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总目标的基础上,重点在目前孔子学院力量较弱的中亚、西亚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区域的国家和地区加强孔子学院建设,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平等相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如行远,必自迩”。孔子学院是中国看世界的眼睛,也是世界看中国的窗口。沿线国家民众所看到的一所所孔子学院,就是中国一双双看世界的眼睛,而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孔子学院在沿线国家和全世界输出的必须是一汪汪纯净的中国智慧之水,温暖之流,坦诚之意。只有这样,孔子学院才能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化中温煦如春的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成为百花齐放的花园。(孙宜学)
(作者系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井冈山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12日第7版
责任编辑:朱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