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乡村振兴高校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19-06-19 15:32 |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未来,高校不仅要通过组建研究乡村振兴政策实施的专门机构和团队,更需要结合国家的精准脱贫等重大战略和重大需求,为实现包括全体农村居民富裕生活在内的“美好生活”目标,继续提供有价值的智力服务。

日前,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系统解读《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介绍高校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服务乡村振兴的最新进展。在站起来、富起来的过去,高校通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强起来的乡村振兴新时代,高校依然可以聚焦人才培养,奋发有为。

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传统优势,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为此,《行动计划》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作出总体设计和系统部署,出台系列具体举措,提出要通过抓好涉农专业学科发展建设、完善涉农人才培养体系,布局一批乡村振兴领域创新平台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高校成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集聚高层次人才的高地。

一方面要提高乡村本土人才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水平,继续通过全面普及高中、重点通过中等职业教育途径,让农村新增劳动力更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继续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乡村基础教育质量,特别是面向深度贫困的边远民族地区,优先面向民族生源,加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上岗的民族师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要聚社会英才,助力乡村发展。可以大力引导、鼓励高校,通过直接培养、联合培养、派驻青年骨干人才等方式,帮助涉农职业院校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瞄准地方经济结构、产业发展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同时,进一步细化落实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扶持政策措施,通过编制、职称评定、工资和福利待遇,特别是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社保衔接等方面的政策,解决好人才下得去的难题。

发挥高校科学研究集聚优势,大力开展面向乡村振兴的科研服务。新时代以来,高校探索了“专家大院”“科技小院”“科技大篷车”“百名教授兴百村”等多种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做法。39所高校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共建设了各类试验站300余个,院士、专家工作站500余个,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中国农业大学的相关研究团队探索了“巢状市场”小农扶贫模式,通过直接对接城乡的需求者与生产者,为农民持续增加收入探索了一条有效路径。通过举办社区大学,重新激发乡村留守人口和乡村教师活力;改造闲置校舍,开放和保护各地有特色的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不同学科的大学教师利用自己的研究专长,也在积极服务乡村振兴。

发挥好高校科学社会服务功能,大力开展面向乡村振兴的政策研究。诚如《行动计划》的部署,政策是如期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有力保障。当前,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为总方针,我国基本形成了覆盖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完整乡村政策体系,如何有效实施这些政策是关键。据报道,目前已有30余所高校制定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方案,13所高校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未来,高校不仅要通过组建研究乡村振兴政策实施的专门机构和团队,更需要结合国家的精准脱贫、建设创新型国家、区域协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和重大需求,面向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移风易俗、有效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实现包括全体农村居民富裕生活在内的“美好生活”目标,继续提供有价值的智力服务。(周秀平)



责任编辑:朱明宇
最新文章
连云港海州区检察院到江苏海洋大学… 抓学习 讲传承 重实践 安徽财经大…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行政专业委员会20… 新都区向理塘县师生发放教育奖励基… 2019中高协校园高尔夫发展计划教学… 四川提出公办园幼儿占比2020年达50… 北京朝阳65所民办园转普惠增1.8万… 首都教育系统服务保障国庆活动宣讲…
推荐文章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2届年会在马尼…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中国综合品牌展览会在多米尼加举行 乌克兰愿“合理妥协”以推动四国峰… 日本10月出口额同比下降9.2% 古特雷斯对美国政府犹太人定居点政…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乘客增加 国际航… 中国代表呼吁加强上合组织与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