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发现课堂改革样本 以学习为中心的“生·动”课堂
发布时间:2019-11-15 11:16 |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


有人说,教育1.0时代是以教师为中心,教育2.0时代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3.0时代是以学习为中心,建立学习型组织。教育部长陈宝生曾说,要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基于这样的背景,在原有课堂改革成果基础上,我校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实践。校长王建垂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在课堂,中国教育改革的最大空间也在课堂,中小学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他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课堂革命”,让教学回到“育人”这个根本上来,回到教育教学本质规律上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从2014年开始,学校首先在中学部以“走正道、走小步、走特色”为原则,开启“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生本课堂”改革。这是一次真正的“草根行动”,从首批4个实验班开始,一线教师深入研究合作学习理论,并以此为核心进行实践探索。几年来,学校的课堂样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的学习可以在不同场景下发生,师生都能在课堂改革中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

建设“生·动”课堂新样态

在生本课堂基础上,学校提出了构建“生·动”课堂新样态的主张。所谓“生·动”课堂,其内涵是以生为本,让学生“动”起来,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尊重生命,让其鲜活灵动;“动”就是不仅有教师的适时引导,还要让学生能够“动”起来。这其中指向三个层次:一是身动、脑动、心动,是全身心参与学习的过程;二是互动,好的课堂一定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对话的过程;三是自动,让学习成为一种自动自发的行为,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事情。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情绪涌动、语言灵动、交流潺动,从而让课堂成为真正的学堂。“生动”同时也是形容词,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指向课堂呈现的效果。

那么,如何实现“生·动”课堂指向的效果和样态呢?

首先是组建合作小组,教师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规则,并逐步带领学生练习规则。

小组合作基本规则为: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避免学习权威的包办替代;要求小组讨论后进行汇总,通过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的形式,锻炼学生总结、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组与组之间的相互学习、补充和交流,巩固和扩大小组讨论的成果。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进入合作前的独立思考至关重要,合作讨论一定是建立在充分自主思考基础上的。学生的独立学习充分,小组合作讨论才能真实、深度发生。在学生独立思考写下自己想法和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巡视了解学情,观察发现学生的合作需要。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专用来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那些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那些力所难及的问题让学生合作解决,而那些力所不及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引导解决。

课堂探究过程中,面对核心问题,6人角色根据学生能力强弱分为三类,分别是“领航员、扬帆手、启航者”,两类课堂分别有不同的课堂形态。一类课堂形态为“小先生制”:步骤一,小组互帮互学;步骤二,启航者展示,成功直接加3分,如果是因为小先生未教会,由领航员补充才能解决则不得分,如果是扬帆手补充则得一分,比较适用于文言文学习即复习课中。另一类课堂形态为“集体探究制”,三类学生分工明确,领航员负责组织推进,扬帆手负责记录表达,启航者先提出观点。

其次,不同学科构建全新的课型,确保“生·动”课堂的实现。比如,科学课教师团队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建构四种基本课型:概念建构课、实验探究课、习题课、复习课。

在不同课型的尝试与探索中,教师发现合作学习的优势,既提高了课堂容量,避免两极分化,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新型学习模式下,科学课堂呈现出更多的活力与精彩。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一起动手实践,在实验中发现、探究科学的奥秘。教师通过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纵向比较四大课型的合作模式和传统模式,新的课堂明显突破了许多瓶颈。学生回归课堂,成为真正的主角,教师只出现在恰当的时刻,进行抛砖引玉、穿针引线、梳理归纳,并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课堂上,学习自然发生,而不是传统课堂上的“以讲代教”“以听代学”“以练补学”,小组内的对学、群学富有生气和效率。学生教学生,语言更加灵动,思维火花不断碰撞,自信心被不经意地激发,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是一副生硬、苦闷的面孔,而是快乐的,也是富有挑战的,课堂的生机油然而生。

最后是围绕核心问题的设计,推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学校专门成立了“核心问题导学策略”课题组,这一课题是基于一般小组合作学习提问过于随意、雷同、琐碎、机械等问题提出的,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有清晰的目标,尤其是在合作学习环节解决关键性问题。

核心问题的确定,一方面来源于学生,通过学案中的学生初学反馈,预估学情;另一方面来源于教师基于文本个性的核心内容的把握。教师整合课程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两方面的碰撞,教师最后确定课堂上最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设计导引性提问,弥补学生的知识缺漏,提升学习能力。

以语文教学为例,“核心问题生成”来源于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学生通过个体预习后发现问题,第二步是学科组长组织小组对本组问题进行归类,第三步是教师对各小组问题整合后,结合文章生成“核心问题”。第二步和第三步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中进行,根据学生提问筛选能力的提升选择不同的时间。

比如,散文教什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说,“散文教学更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离开写作的这个人,更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散文教学必须把“这个人”请进散文。

散文学习就是与“这个人”和“这篇文”对话的过程,通过对作者个性化言语形式的体悟,走进作者丰富的心灵。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要把对特别句子的诵读转化成对作者个性化情思的感受”,这是散文教学的核心。

“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迭代

2017年9月,学校开始探索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移动课堂”,其中有“平板进课堂”“讲台录播辅助系统”“微课平台”“网络直播课”“远程课堂”等各种形式的尝试。在智慧教育环境下,“生·动”课堂进一步升级。

以语文学习为例,如何让语文知识的学习充满乐趣?首先学校在硬件上逐步实现随文渗透,范例生动。通过微课等视频材料,学生可以形象地感受字形的演变历程,历史背景知识的影音展示等。平面艰涩的语文知识,通过多维度展示和学习,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其次,通过交互检测,及时巩固语文知识。通过“智慧课堂”系统,教师可以将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设置为课中回顾和课后检测,系统自动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法”进行训练,安排学生巩固相关知识。再次,同伴互助,激发学习潜能。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互点评、评分激励也容易多了,可以实现每个学生在平板上答题,即时上传主机,教师择取后进行全班展示点评。教师能更轻松地通过各类积分评价,让语文知识的积累情况有一个量化呈现。在文言文学习中,教师通过文言翻译纠错抢答、现场短句翻译小竞赛、课上小检测等形式,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后,学生轻松进行回顾和展望,在大脑中形成知识网络。

在新技术条件下,学生面对爆炸式增长的信息,一方面要学会进行科学的梳理归类,比如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可以为学生自动生成语文知识树,方便学生查阅学过的课文或新课,真正高效地把书读薄。另一方面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想了解修辞知识的比喻,在学生的学习平板上不仅会出现比喻的各类范例,同时也会出现其他修辞的链接、中考典型例题等,能够快速地让学生经历从“知”到“行”的过程。

同时,学校还借助信息技术助力“大阅读”的开展。在避免信息技术带来的浅阅读弊端的前提下,教师让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多维度感知文章深层的文化之美。课堂上,除了课文之外,学生还可以聆听到名家的经典吟诵,感受音韵情感之美;在学习《桥之美》《观舞记》《竹影》等课文时,比较中外建筑、舞蹈、绘画的特色,感受不同文化环境下人文成果的差异之美;在学习《伟大的悲剧》《登山地球之巅》等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勾连影片和课文,深刻感受杰出人物身上所闪耀的人类伟大精神……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墨色的文字能有声有色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大阅读”除了给学生制订阅读书目表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阅读推进。“大数据”能更精准更灵活地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开展《童年》研究型阅读活动为例,学生在阅读《童年》纸质书的同时,还可以从教师端得到相关电子书及辅助阅读资料。在阅读完原著后,学生还可以申请获得高尔基的其他作品,有关《童年》的评论文摘等,这些文章根据其他用户的评分进行排序,方便学生优选有价值的文章进行阅读,避免在海量的信息前“迷路”。在教师端,教师可以随时调取查看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进度,督促其真实阅读。同学之间也能及时发现精彩点评,如果发布的评语获得他人点赞,本人的阅读积分也相应增加。

利用“大数据”的信息支持,教师可以从监督学生阅读中抽离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探讨作品的叙事技巧、人文内涵等更有深度的话题上来。学生更可以在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料上,找到自己的成长点,打开阅读视野。

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让学习更高效地发生,“生·动”课堂也由此实现了迭代升级。

看见改革带来的变化

课堂改革推进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以语文学习为例,面对一个新的文本,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自己的疑问,预学时大部分学生有了立体化学习的意识,即能够进行“朗读、默读、浏览、粗读、细读”等多种阅读方式的实践,能结合文章的词语积累,自觉查询作者背景的知识链接,能在书本中自主注上难点、概括点、触发点、质疑点等重点,并进行思考,同时会有意识地将“读而不得处,查而不得处,疑而不得处”的相关问题记录下来,作为自己在预学过程中的问题。

学生的协同学习能力明显增强。预学过程中,面对积累性问题,如关于字词的基础知识性问题,关于作者的背景知识链接性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学生基本能独立完成,学科组长能及时对组内的积累性问题进行批改校对,并在组内通过小组互教的形式解决问题。通过交流、联系已知经验,产生新的理解,关于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性问题,学生会通过小组形式,将有价值的问题汇合成本组提出的核心问题提交到班级。

在课前预学、课堂探究、课后拓展等合作活动中,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明显增强。传统的课堂学习,有些学生以听为主,整堂课都不发表自己的想法,甚至没有想法,只是一味接受。“生·动课堂”以合作学习为基础,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展示机会,最终体现出自我价值,获得了成就感。

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改变。学校每年组织“扬帆·启航”校本教研展示活动,各教研组都能围绕“生·动”课堂选择相关“研训主题”有效进行。语文教研组作为子课题组之一,先后围绕“散文核心内容”“小说核心内容”“实用文核心内容”“古诗文核心内容”“导学策略与核心素养”等专题,开展“研讨课”“教学沙龙”“读书沙龙”等系列活动,在每次活动展示中都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转变,提高了专业化水平。

由于课堂研讨活动增加,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一定提高,论文和案例写作数量也大大增加。2018年,《“扬帆·启航”系列主题校本研修》项目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幼儿园)校本研修百项精品项目”。2019年,初中语文组被推选为省市优秀教研组。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一如既往地处于高位发展态势,勇立潮头,领先潮流。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宁波市东海实验学校)

作者:童红霞 陈 健

《中国教师报》2019年11月13日第4版 版名:现代课堂



责任编辑:朱明宇
最新文章
县老干部大学:召开主题教育学习交… 2019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高层对话会… 民办职业院校代表研讨民办教育发展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民政特… 北京联合大学一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 华北电力大学助力打造北京大型社区… 北京中小学校长共研集团化办学 海南与浙大共建海南研究院
推荐文章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2届年会在马尼…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中国综合品牌展览会在多米尼加举行 乌克兰愿“合理妥协”以推动四国峰… 日本10月出口额同比下降9.2% 古特雷斯对美国政府犹太人定居点政…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乘客增加 国际航… 中国代表呼吁加强上合组织与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