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芬兰:让孩子在探索中发现自己
发布时间:2019-11-15 11:08 |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什么时候学习才是有趣的呢?我们告诉孩子,从失败中学习也是种乐趣。”近日,在芬兰学前教育路演现场,北京芬爱教育教学总监刘雯分享了芬兰的快乐学习秘密。

“我们认为,终身教育应该从学前开始。幼儿期是一个人生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芬兰,学前教育被认为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石,游戏和玩耍是我们在学前教育中提倡的理念。”芬兰驻华大使馆教育科学参赞时明睿表示,“是教育,让芬兰这个年轻的国家,在短短100年内,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那么,芬兰的学前教育是什么样的?具有怎样的风格和特点?芬兰经验在“落地”中国时,又有哪些本土化的困难和新探索?请跟随记者一起体验一番。

现象教学:

在玩中学,在观察中学

“你的机器人朋友小赫送来了一封求助信和一些材料。正在准备生日派对的他,因为没有肺没法吹气球,感到十分苦恼。你愿意帮帮他吗?”

活动中,来自芬兰一所名为“KIDE Science”的学前教育机构教师埃米利娅·马尔朱卡·托维拉(Emilia Marjukka Tuovila),展示了一堂生动的科学课教学示例。

“谁能帮我判断下这杯液体是什么?我们可以怎么描述呢?”打开材料包,埃米利娅举着一杯液体,问道。

“它是透明的,可以流动的,但是闻起来有点儿酸,像是白醋。”一位学生回答道。

“那么这些小粉末又会是什么呢?”

“它看着是白色的,摸起来软软的,闻起来的味道,让我想起了厨房里妈妈常用的烘焙苏打。”学生回答。

埃米利娅邀请另一位学生,将一勺醋放入了苏打中。“发生了什么?产生了好多泡泡,贴近去感受下,是不是有气流触摸你的脸?借助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帮机器人小赫吹好多气球啦!”

在芬兰,对传统分科课程的反思逐渐让他们形成了关注学生真实生活和情景的“现象教学法”。“在类似这样的一堂课中,我们已经没有办法用传统的学科去划分,它融合了化学、科学、语言很多知识,也调动了孩子嗅觉、触觉、工具使用等多种能力,是一种针对某个现象、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设计的课程。”在刘雯所在的幼儿园,围绕航天科技开展的“小小宇航员实验室”就是一门现象教学课程,融合了思维训练、体育活动和团队合作等多个教学要点。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去观察现象,运用所有可能的手段和知识,去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在山东省潍坊市教科院原副院长曹红旗看来,这种跨学科整合的课程理念与教学方式是目前包括芬兰在内的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很多人不理解芬兰教育为什么能让孩子在玩耍、游戏中收获很多。相比于老师教具体的知识,芬兰课堂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滋养孩子。”刘雯介绍。

环境因素:

既激发灵感,也给予安全感

在走访中,中国幼儿园的环境设施令芬兰的教师赞叹。因为在芬兰,幼儿园的环境,不管是室外活动还是室内教学的环境,都是典型的北欧风格,很简单,甚至有点儿粗糙。

芬兰学前教育鼓励孩子们参与环境设计。在芬兰,不光是教室环境很简朴,道具和玩具也十分随意。路上的木块、石头,树下的松塔,都能成为孩子们布置教室的原始素材。“让孩子们接触到这些原始的东西,他们会去思考,我可以把它做成一个怎样的东西,比如是搭建一个小房子呢,还是做一个装饰图……这些过程,能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在刘雯看来,拿给孩子一个成熟的、复杂的玩具,或者提供一个所谓很美的环境,恰恰会因为太过完整、完美,反而发挥不出对儿童的激发作用。

有形的物质环境重要,无形环境更为重要。在芬兰语中,幼儿园意为“孩子们白天的家”。鼓励孩子们探索、自由布置空间,能够让孩子们建立起安全感和舒适感。“只有让孩子感到安全、信赖和熟悉,他们才能够非常充分、自然地发展。”刘雯说。

本土化:

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种强调孩子自由探索、在玩中学的教学,在中国有时会被质疑,家长会感到孩子似乎没学到什么东西。刘雯认为,“很多家长,依然希望看到孩子能有明显的成效。我们也知道,教育的‘冰山’下是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引进芬兰经验,肯定是要做本土化的改良。”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家长们的需求,中国的幼儿园做出了一些努力,比如美术课会引进更专业的美术老师,让整个学习的难度、复杂度上升一些,让孩子的成果更完美一些。

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刘雯看来,很多家长对芬兰教育理念的认识,大多还是浅层的,“他们会认可这是好的理念,但是为什么好,要怎么实现,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给家长反馈,他们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吸收”。

在升学焦虑下,很多家长希望幼儿园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比如有个家长就希望我们能帮助孩子达到某个幼儿英语的级别。”刘雯认为,很多家长仍然看结果、重评价标准,“其实在幼儿阶段,过早地学习太多的知识性内容,不仅不现实,而且超越了孩子的能力。”

在芬兰人眼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可能表现为说话说得比较晚、不愿意交流、多动等。这些在很多人眼中的“毛病”,在芬兰教师眼里,只不过是孩子的特点而已。其实,在芬兰,没有一个试图让所有人都达到的标准水平。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他们尊重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希望为孩子们提供适合自己的成长发展方式。

两国教育理念的差异,或许会让不少人觉得,芬兰和中国的学前教育理念存在对立,但实际上二者并不冲突。“从根本上来看,二者都是以人为本的,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我想这是两国的共识,只不过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各有各的探索。”刘雯认为,芬兰学前教育的很多经验和理念,正在逐渐进入更多的中国幼儿园。“我们学习芬兰模式,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帮助孩子更加全面健康地发展。”

作者:见习记者 梁丹

《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15日第6版 版名:环球周刊·国际教育



责任编辑:朱明宇
最新文章
县老干部大学:召开主题教育学习交… 2019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高层对话会… 民办职业院校代表研讨民办教育发展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民政特… 北京联合大学一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 华北电力大学助力打造北京大型社区… 北京中小学校长共研集团化办学 海南与浙大共建海南研究院
推荐文章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2届年会在马尼…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中国综合品牌展览会在多米尼加举行 乌克兰愿“合理妥协”以推动四国峰… 日本10月出口额同比下降9.2% 古特雷斯对美国政府犹太人定居点政…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乘客增加 国际航… 中国代表呼吁加强上合组织与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