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柴房书屋”里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到抗日救亡的革命音乐家任光,从嘉兴南湖党的“一大”到杭州望湖宾馆(原国民党浙江陆军监狱)的前世今生……国庆节前夕,在浙江理工大学大会堂里,一系列献礼共和国70华诞,展现英雄模范事迹的“红色故事会”持续开讲。
借着“红色故事会”的东风,浙江理工大学也为现场观看演出的近千名师生打造了一堂生动的思政教育课。
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有着120多年办学历史的百年老校,一直流淌着红色文化的基因,先后培养了吴先清、夏衍、黄廷鑫等革命先烈。而今,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学校紧扣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要求,挖掘弘扬传统文化资源,探索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使之成为思政课教学的源头活水。
“红色故事”启迪人心
“这个话剧是我们浙江理工大学原创的,前后整整排演了好几个月。为了演好角色,我反复琢磨,阅读了大量资料。在这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望湖宾馆的旧址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我亲身投入到这场演出当中去,才真正体会到那个年代,革命者视死如归的信仰。这给我的心灵震撼和精神洗礼,绝对不是空话和套话。”微话剧《望湖宾馆的红色记忆》的主演、该校大学生陶子煜深有感触,将红色故事讲出来、演出来,让“红色故事”从书本上走出来,真正直击了年轻人的心灵。
的确,对于没有经历过革命炮火的新时代年轻人,“红色”所蕴含意义往往略显抽象、空洞。而“红色故事会”“红色歌剧进校园”则生动诠释了“红色”的丰富内涵。
“红色故事会”上,浙江理工大学以杭州人熟悉的望湖宾馆、校场路、小车桥公交站展开,讲述了望湖宾馆不为人知的红色记忆,展示了“虎胆英雄”裘古怀,浙江早期党组织的卓越领导人、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徐英等革命者的真实斗争事迹。
台上台下,同频共振。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二学生张可盈在观看演出时数次落泪:“看完故事会,我的胸口仿佛被重重敲了一记,这些先辈的故事都发生在浙江大地,发生在我的身边。让我懂得,人类精神的每一次解放,人类价值观的每一次进步,无不是伴随激烈的斗争和革命,以生命和鲜血的代价换来的。”
记者了解到,用经典的红色艺术感染化育人,这个传统在浙江理工大学由来已久。十多年前,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国家一级演员金永玲就已将她的原创代表作红色歌剧三部曲——《江姐》《洪湖赤卫队》《祝福》带进校园。
数年来,金永玲坚持“红色歌剧推广计划”和“高校百场巡演活动”,已为大学生演出近900场,观展人次达到上百万。
“艺术教育绝不是大学教育的装饰,要通过艺术教育特别是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重温红色经典,感受那段苦难历史的同时也能促人反思,更能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金永玲说。
“红色基地”遍地开花
新学期,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卫雅侨有了一个新身份——浙江理工大学红色文化讲习馆讲解员。
依托该校申报的全国首个红色文化研究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今年9月,学校成立了浙江省高校首家“红色文化讲习馆”(简称红馆)。红馆集陈展、教学、阅读、研习于一体,较全面地呈现了我国红色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内涵体系。
“我们光讲稿就有60多页纸,几万字。在协助老师整理资料时,我不但对红色文化有了更全面系统的了解,也让我不断思考,如何把红色文化讲好,阐释好,用红色精神去感染鼓舞更多人。”从资料收集开始,卫雅侨和她的同学几乎全程参与了红馆的筹建。
除了校内的红色基地,浙理工还深入研究红色文化,与桐庐、临安、永嘉、德清等各县市合作共建红色实践基地。浙江现代革命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浙江省高校思政课省级实践教学基地、浙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在学校的推动下,一个个教学基地相继落成,逐步形成了全省范围内的红色文化教学基地群落。
“红色基地作为思政理论课堂的延伸,把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回答并解决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理论热点、难点和现实问题,是学生了解国情省情和社情民意的有效渠道,也是研究发掘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渠长根说。
记者获悉,近年来,浙江理工大学还以“红色文化节”为契机,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结合专业特长的实践活动。
“我的国,我的家”“手绘浙江省廉政文化地图”“红色景点地图”“捧在手心的红色模型”……一系列围绕红色主题的思政精品项目,发动大学生们将红色元素巧妙地融入专业课程实践中,不仅启发了学生对历史、对红色文化的深入思考,也让学生们得以发挥特长,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锋民说:“红色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藏。它传承的是中华民族在民族危亡之际奋起抗争的共同记忆,反映的是人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学校要把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开展思政课教育的生动教材,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蕴含的宝贵的精神价值,不断完善红色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创新思政课教育方式,让红色文化成为校园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亮丽风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