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扶贫已进入了攻坚期。《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通过加大贫困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提高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推进网络扶贫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的共享应用。
以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革新教育的各个领域,教育正在进入科技驱动的新时代,教师分工、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测试方式、评价方式、学习方式、辅导方式等方方面面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是推动当前教育发展创新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在教育扶贫工作中,我国许多地区通过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川遂宁教育局通过通过网络开展远程教育和实施网络技能培训,有效提高贫困地区学生教育水平,提升了教师队伍能力,实现了教育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中国教育出版网联合河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共同实施了河南省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工作,通过对鲁山县、社旗县两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教育信息化云平台试点建设,使近20万学生接受了互联网教育。
在推动信息技术教育扶贫应用方面,全国各地也涌现出了许多有推广意义的做法:一是加强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四川遂宁市投资了近2亿元改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边远地区和贫困农村中小学接入宽带达到4Mbps以上,全市已建成无线校园40所,录直播教室30间,并且投资280余万元建设了教育云平台首期项目;二是通过互联网向贫困地区输送教育资源。安徽省为了缓解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在全省创建了1800多个主讲课堂和4900个接收课堂,全省8905个边远农村山区“教学点”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44.6万名教学点学生就近接受了良好教育;三是推动信息技术在贫困地区教学中应用。青海省格尔木市开展了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课堂中应用为主题的师资培训、教研、教育教学应用等活动,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四是对贫困地区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培训。江西通过举办贫困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课例培训等专项培训,实现了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全员培训;五是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江西省实施了贫困大学生云计算能力培养计划,每年为1000名贫困在校大学生提供免费的云计算技能在线培训及认证;六是运用大数据进行精准教育扶贫。贵阳市长顺县实施了大数据驱动教育精准扶贫项目,通过大数据辨认出学生潜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为贫困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帮扶途径;七是运用人工智能进行教育扶贫。
虽然全国各地在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扶贫应用中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许多地区对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扶贫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突出表现在一些地区没有将信息技术纳入到教育扶贫规划中,对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投资不足,对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力度不够,对于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训缺乏,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很少;二是企业力量动员不充分。我国许多高科技企业研发了大量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发展的产品,这些产品对于推动教育扶贫有着重要的价值。但是当前推动信息技术教育扶贫的主要角色是政府,对于企业的力量动员不充分,许多企业参与教育扶贫是自发行为,政府缺乏有效地动员和组织;三是对教育扶贫中应用的信息科技融合力度不够。当前信息科技在教育中的应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突出表现在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特别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结合,但从当前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扶贫中的应用还主停留在单项技术的应用,对相关信息技术的融合力度太小。
为此,还需要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首先,要加强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大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为重点的深度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实现贫困地区“宽带网络校校通”,带宽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逐步推进贫困地区的无线校园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实现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够用能用,缩小与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数字鸿沟”;其次,要大力组织企业参与信息技术教育扶贫工作。为了更好动员高科技企业参与教育扶贫工作,政府部门需要全面落实扶贫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出台企业参与信息技术扶贫的支持政策,让参与信息技术教育扶贫的企业既能够获得政府和社会的荣誉,也能够得到经济上的激励,使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参与到教育扶贫工作中来;第三,要加强教育扶贫中信息科技的融合。为了使信息技术在教育扶贫中发挥更大作用,需要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关键信息技术的融合,以电视、电脑、平板、手机等硬件为载体,以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主渠道,运用录播、直播、人工智能、线上和线下、移动app、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扶贫中发挥更大更实质作用,助力我国教育扶贫攻坚战。(鞠光宇)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