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4月11日电 近日,中国国际交流中心中阿新闻交流中心2019年项目记者座谈会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张严表示,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阿合作迈上了新台阶,北二外将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继续发力中阿人文交流,为巩固和发展中阿传统友谊、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贡献力量。
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15国记者毛笔共写“和”字
座谈会开始前,来自阿曼、卡塔尔、埃及、约旦、阿尔及利亚等15个阿拉伯国家的记者参观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和“一带一路”重点实验室,并欣赏由北二外中东学院学生带来的书法、茶艺表演。中东学院学生还用流利的阿拉伯语,通过多媒体形式向记者团讲解充满奥妙的中国汉字。
记者们与中国学生一起用毛笔现场书写了蕴涵美好意义的“和”字。利比亚文化总局顾问、利比亚新闻社总编卢卜娜·尤尼斯·宰维克认为,“和”是一个寓意深刻的字,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希望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阿拉伯地区传递有关和平的中国文化与智慧。
“一带一路”是一条沟通、交流与合作的“新路”
“我们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 前中国驻黎巴嫩、伊朗大使刘振堂表示,中阿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团结是阿拉伯国家发展的关键要素,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发展,一定会一如既往地支持阿拉伯团结,欢迎阿拉伯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因为中国阿拉伯是真诚的朋友。
卢卜娜说,“一带一路”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倡议,是一个蕴含了和平智慧的倡议,助于推动中阿合作交流,相信它会取得丰硕成果。
“提到一带一路,我想到的关键词便是‘伙伴关系’。”《也门革命报》主编萨利赫·阿里·萨利姆说,“‘一带一路’倡议增进了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伙伴关系。中阿经济合作已经在为阿拉伯地区人民带来福祉,相信‘一带一路’倡议将把这种合作推向深入。”
阿曼《青年报》记者哈立德·马哈茂德·穆萨认为,“一带一路”是一项伟大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倡议,有助于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合作,阿拉伯国家非常重视这项协议,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致力于合作共赢。
中阿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座谈会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东学院教授张洪仪分享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阿语版的翻译经历,引发了记者们浓厚的兴趣。
“中阿两种语言同为古老且复杂的语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有许多中国古文名诗,翻译难度较大。” 张洪仪表示,为达到“信、达、雅”的目标,翻译团队反复校对,查阅大量文库书籍,克服了诸多困难,最终让阿拉伯地区的读者能够原汁原味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北二外中东学院院长侯宇翔介绍,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发展和中阿关系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学院着力培养“外语+专业”型复合型外语人才,为涉阿事务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持,服务于国家外交外事事业。(郝孟佳 菲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