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精神世界的华美侧影
发布时间:2019-10-14 14:09 |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共和国70年儿童文学短篇精选集》,以70年时间为轴,收入了71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在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短篇佳作。从这些作品文学主题之丰富、文学种类之全面、题材范围之博大、读者对象之广泛,可以看出编选者方卫平独特的儿童文学观和儿童文学视野。
这套选集在体例设计上富有创意,突破以往文体限制,不再沿用小说、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戏剧、幼儿文学等传统编选方法,而采用主题共读的设计思路。在“萝卜为什么回来了”这一主题之下,选了中国低幼童话代表性作品《小蝌蚪找妈妈》《萝卜回来了》《岩石上的小蝌蚪》《书本里的蚂蚁》。其中方惠珍、盛璐德的《小蝌蚪找妈妈》,随着水墨动画片的热播和被收入小学语文教材,已经成为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的童话经典。方轶群的《萝卜回来了》也以简单的情节、暖暖的爱意、故事结构的回环之美,成为幼儿道德教育的最佳范本。谢华的《岩石上的小蝌蚪》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幼儿文学史意义,曾引起幼儿文学是否可以写黑暗、死亡等悲剧问题的广泛讨论。王一梅的《书本里的蚂蚁》则以精巧独特的构思,打破了以往幼儿文学创作故事的空间维度,在幻想与现实之间自由穿行。
老中青少,四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整齐亮相,阵容强大,既有96岁高龄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任溶溶,也有新世纪成名的年轻作家小河丁丁、冯与蓝等。作家阵容中还有中国实力派小说家任大星、任大霖、张之路等,童话作家张天翼、严文井、葛翠琳等,寓言作家金江、孙建江等,科幻文学作家郑文光,报告文学作家孙云晓、韩青辰等。该套书集中而凝练地把中国实力派儿童文学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全面而深入地展示出来,尤其是评论家方卫平画龙点睛的品读,为提升读者鉴赏水平搭建了一座诗与美的智慧桥梁。
这套选集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生态一致性和多样化的最美体现。所谓一致性,是指“以儿童为本位”的中国现代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建构目标的一致性;所谓多样化,是指每种文体每个主题、每个作家、每个作品、每种表达的鲜明的个性化差异性。这套选集就是一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简史,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轫之作叶圣陶的《稻草人》,开辟了一条中国儿童文学现实主义的坚实创作道路,后来的儿童文学创作一直延续这条道路,时代、社会、自然、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风貌都在儿童文学之中集中体现出来。但是,每个时代、每个作家在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时,又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以追求崇高、团结互助、奉献精神、积极乐观、勇敢坚强等为主流情感价值。张有德的《妹妹入学》截取了一个精彩的生活片段,哥哥小星拉着妹妹的手去上学,小说一方面活画出两个天真可爱、积极进取的孩子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在家里,妹妹上学是哥哥的“责任”,学校里学生不仅要学丰富的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还要懂礼貌、讲规矩等。任大星的《吕小钢和他的妹妹》,吕小钢在帮助妹妹进步的过程之中,也完成了自我成长和超越。这两部作品活画出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亦如方卫平所说体现“单纯、明朗、积极寻求群体认同的童年精神和价值取向”,而这一价值取向不只局限于学校,也是那个时代中国社会人们精神面貌的一个缩影。
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儿童文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儿童文学不只描摹儿童生命朝气蓬勃的明亮色彩,也把社会生活另一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如王安忆的《谁是未来的中队长》追问学校里的一个日常问题,也可以说是儿童文学的永恒之问——儿童成长能够摆脱成人社会的影子吗?班马的《我想柳老师》的故事依旧发生在校园,但已不是简单师生情谊的描写,而是把一个抱有理想主义光芒的老师与学生的精神生命成长融为一体,进行了一场自我实现与学校规则之间的深层对话。另外,一些女作家把儿童文学的触角从儿童的外部生活,敏感地转入对儿童心灵世界的剖析,精细地呈现出少女心灵成长的幽秘和隐忧。
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文学一直以特有的方式,对生命存在和文化哲学做诗性探索与追问,在这些编选的作品之中显得尤为突出。高洪波的诗歌《我喜欢你,狐狸》颠覆了人们对狐狸的“坏”印象;金近的童话《狐狸打猎人的故事》,用民间故事的传奇手法,把狐狸的智慧淋漓尽致地描摹出来;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再被狐狸骗一次》,则以写实的手法勘探生命的两难境地以及爱的复杂性。
在富有浪漫气息的童话作品之中,汤素兰的《驴家族》、汤汤的《到你心里躲一躲》、陈诗哥的《风居住的街道》,都运用与以往传统童话不同的后现代艺术手法,建构新的童话意境与诗学秩序,为中国童话创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回望这些儿童文学作家走过的光荣荆棘路,既能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社会生活的辉煌历史,又能精准地捕捉到中国儿童精神世界的华美侧影。这些精致的短篇佳作,泛着智慧之光,带着情感温度,如一股股涓涓细流,滋养着几代中国人的童年生活和情感世界,成为中华文化弥足珍贵的纯真美好诗篇。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作者:侯颖
《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14日第9版 版名:读书周刊
责任编辑:朱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