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拿高薪offer”“保姆式全程指导”“名企不限量内推”……秋季校园招聘即将到来,一些求职平台的“配套服务”也随之上线。他们标榜与企业有合作,兜售“内推”指标,甚至承诺可以花钱“买实习”“保录用”。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其中套路满满,不少求职者大呼“上当”。
行情
求职计划动辄数万 宣称提供岗位内推
“阿里、百度、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名企扎堆开启2020校招,预计到8月底会有30家互联网名企加入秋招大军。加入XX互联网校招闹钟群,第一时间获取校招信息,并领取多个名企内推名额,直接进入笔试面试!”看到朋友圈里同学转发的这条消息,小徐不由得心头一动。这个暑假,即将升入研二的他一直在为就业做准备,“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必须自己多想想门路。”
点开文末所附的二维码后,小徐发现自己加入的原来只是“中转群”,要想获得相应权益,还必须按照要求转发指定文字和图片到朋友圈,或两个100人以上的求职群,之后再截图发到群里,审核通过后方可由小助手拉进群里。如果不愿“抛头露面”,一些求职平台还提供“绿色通道”,求职者可以选择直接给工作人员发19.9元的入群红包。
相比起这些微信群的“小打小闹”,部分求职平台的服务更加全面。以某平台推出的求职计划为例,不仅包括职业测评、一对一深度辅导、线下集中特训、全景仿真模拟“群面”等,还号称提供“保姆式服务”,如专职导师、咨询顾问等,多对一全程跟踪,24小时响应,并且为学员提供导师晚宴、加入校友俱乐部等机会,以及实习或全职岗位内推。
面对这番宣传,同样正在为求职奔波的小林跃跃欲试,但进一步咨询价格以后,她又陷入纠结,“最低19800元,最高52800元,主要跟行业和公司有关。像BAT这种级别的互联网企业要29800元,其他互联网企业19800元。最贵的还要数投行,类似高盛、中金这种要52800元,其他投行也要42800元。”
经过考察,小林发现不同平台在收费标准方面大同小异。以另一个平台推出的VIP特训为例,从入门版、基础版、进阶版、高阶版到旗舰版,价格分别为3899元、7699元、16999元、31999元和35999元,区别则主要在于是否提供名企背景提升包以及形式是远程还是实地。
有的平台更是“豪气十足”,推出“名企offer保障计划”,宣称在项目计划有效期内,会通过多对一导师求职辅导、不限量名企内推和名企实习等形式进行服务,保证参加项目的学员至少能拿到一个满意的名企录用通知。
遭遇
“内推”承诺没写入合同 小公司“保录用”拒绝退款
“说好的多对一,结果发现是一对多,一个班主任管着十多个人,发微信要很久才能回。”提起花费重金购买的求职服务,小程后悔不已,“每周一次面试和笔试课,但终究还是看自己。所谓的老师只会在上课的时候讲着固定的题,之后连联系方式都没有,就算笔试真的遇到问题,也无人可问。如果只是为了做题,还不如直接到网上买,比这里还全。至于传说中的业内人士,也是良莠不齐,只能靠自己来辨别。有的人自己也不过是刚刚入职的新手,对行业了解并不深入。”
付费以后,小郑也直呼“落差太大”,“前期销售的时候,顾问百般热情,可交完钱似乎就开启了‘免打扰’模式。说是给建了学习群,可发来的面试技巧等资料居然跟我之前在网上搜的一模一样,连‘群面’套路都是直接从一 本求职书上照搬下来的。”小郑原以为,平台起码能帮自己节省信息搜索筛选的时间,没想到,平台推送的求职情报并没有匹配自己的目标城市和意向岗位,而是时不时扔来一份全国各地、涵盖各类岗位的“大杂烩”。
更让小郑气愤的是,期待已久的“内推”也杳无音信,“后来发现有关‘内推’的承诺并没有写进合同里,等于不管怎样都谈不上索赔。”而写进合同的“保录用”也套路满满,“原本是奔着名企去的,结果给录用通知的是一家规模不到30人、创业不满一年的小公司,就算我不接受,平台也会以此为由,拒绝退款或承担违约责任。”
花了一万多元参加为期5周线上实习的小唐也发现,自己被平台忽悠了一把,“本来平台说好的可以请公司开实习证明或求职推荐信,结果公司说我这个只是参加项目,不仅算不上实习,甚至连正式的兼职助理都谈不上,也就意味着自己掏腰包忙活半天,还连个‘名分’都没有。”
事实上,对于一些求职平台所标榜的合作,不少企业此前已明确做出回应。记者调查发现,多次出现在合作企业名单上的德勤曾在其负责招聘工作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德勤招聘”中专门发文,声明德勤从未要求或授权任何第三方机构或个人对外提供德勤招聘面试、培训、工作或实习机会。
而国金证券也在其公号“国金证券招聘”中发文,指出有部分单位及个人以与公司合作、向求职者提供实习岗位的内部推荐为由,企图诱骗求职者支付费用、前往面试或工作,声明其与第三方的合作仅限于招聘宣传,公司不接受任何第三方机构的简历推荐。
提醒
真正“内推”无需付费 “保录用”是虚假宣传
“‘内推’本身是一种相对新颖的招聘方式,初衷是希望员工基于对本公司和求职者的了解,推荐匹配需求的合适人选,让招聘更加直接有效。整个过程中,求职者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如果推荐成功,员工通常还会得到一定的奖励,以感谢其为公司节省的招聘成本。”某互联网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相关负责人李女士表示,一些平台宣称与多家企业有合作关系,交钱就能拿到“内推”指标,甚至以此为诱饵高价兜售培训课程或“保录用”的项目计划,其实并不可信,求职者应当保持高度警惕,避免落入骗局。
“归根结底,招聘的决定权显然还是在企业方,而非任何第三方机构。况且,即使是在企业方,也往往需要经过多轮面试等层层考核,又何来‘保录用’?”李女士表示,录用与否,关键还要取决于求职者的真实素质和能力。在应聘过程中,求职者可以多向过来人取经,但不可盲目迷信“套路”,那些依靠突击包装出来的假象很容易被识破,最终反而会让自己陷入被动。
“所谓的收费‘内推’或‘保录用’存在诸多法律风险,求职者要保持理性,谨慎分辨。”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林福明表示,一些平台如果是在未得到企业同意或许可的情况下,以合作为名义向求职者出售“内推”指标,骗取其钱财,则涉嫌虚假宣传,属于欺骗或误导消费者,严重的话还可能因欺诈构成犯罪。而如果是一些平台与个别企业员工私下勾结,买卖招聘指标,则性质更为恶劣,危害也更加严重,将会受到法律严惩。
“在就业指导方面,高校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通过公开透明的合作,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注重相关培训的落实和普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林福明指出,求职者一旦上当受骗,也不要忍气吞声,而应当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一方面,可以找对方协商,最大限度追回损失,另一方面,也可以找消费者协会寻求帮助,或者直接到法院提起诉讼。”(记者 宗媛媛 制图 宋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