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开展别样社会实践,教师走进课堂“充电”—— 这个暑假留下了哪些印记
发布时间:2019-08-27 10:08 |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骑行1800多公里完成一场“最好的成人礼”;在红色研学中让这个夏天更“热血”;教居民们“一秒分辨”干垃圾、湿垃圾;在偏远乡村留下扶贫支教的身影;体验现实中的“博物馆奇妙夜”……随着暑气的消散,假期“余额”不足。今年,师生们的暑期生活有着怎样的精彩?
中小学生:多了些新鲜选择,少了点安全隐患
这个夏天,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一中地理教师兰会云“火了”。高考结束后的第四天,他带着班里的11名毕业生骑行17天,穿越5个省份,最终到达目的地上海。这场“疯狂”的旅行得到了无数人点赞,被称为给学生“最好的成人礼”。
相比于80后、90后暑期“单曲循环”《西游记》《还珠格格》的成长记忆,00后、10后的暑期生活有了更多新鲜选择。
7月以来,各地公共场馆通过延长服务时间、免费开放等方式,为青少年提供了暑期好去处。国家图书馆儿童阅读区域、河南焦作图书馆都延长了开放时间,闭馆时间延后2到3小时。长沙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26个游泳馆和61个体育培训项目。一场在宁夏银川举办的青少年免费体育夏令营受到了学生喜爱,消息发布后2小时,220人的名额就被“一抢而空”。
同时,各地因地制宜,为孩子们提供了特色暑期社会活动。洛阳举办“我是小小考古家”夏令营,让孩子在考古现场感知历史。北京中关村给孩子打造了融合科技与文化的儿童演出季活动。杭州中小学生利用暑假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唐山、长沙等地通过冰雪赛事、冰雪夏令营等,让更多青少年体验这门“冷”运动。
今夏,国家博物馆以及上海、陕西、广州等地多家博物馆、艺术馆相继开办夜场,给孩子们提供了游览新体验。“博物馆奇妙夜”不仅满足了暑期庞大的游览需求,还为亲子共享假期创造了条件。红色旅游在今年格外受到青少年欢迎。嘉兴、井冈山、延安等地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研学旅行产品。统计数据显示,暑期红色旅游中,00后占比同比增长了62%。
安全是暑期生活的底线。暑假期间,教育部发布《关于2019年中小学生暑假安全工作的提示》等文件,对中小学生饮食、出行、社会实践、卫生安全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海南儋州、江苏赣榆、广东广州等地通过组织防性侵宣讲、中小学生游泳自救技能学习、借助社区力量排查安全隐患等活动,织好了暑期安全网。
大学生:把实践报告写在祖国大地上
对于大学生而言,暑假本该是他们回到家乡与亲友相聚的时候,但仍有一群青年选择深入基层、走进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是大学生暑期实践长期以来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清华大学首个“乡村振兴工作站”在福建宁德建成并投入使用,另有云南盐津、山东文登等多个首批工作站点在建。厦门大学“建功新福建”专项深入八闽大地,为乡风文明、乡村环保等建言献策。
为陪伴留守儿童度过充实快乐的暑假,青岛农大动漫与传媒学院支教团队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黑金河学校的围墙上用墙绘的形式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徽师大“一缕阳光”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合肥肥东为民中学,教孩子们打球、跳舞、俄语。南昌航空大学“深度贫困地区青春行”实践队为孩子们讲航空史、航空知识。
这边,大学生们呵护着祖国的花朵;另一边,大学生们保护着绿水青山。
垃圾分类是这个夏天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四川农大团队走进社区,宣讲垃圾分类的理论和方法。中山大学社会实践队来到汕头市南澳县后花园村,教村民们“一秒分类”各种垃圾。
在“健康中国”的号召下,大学生们积极投身健康公益项目。宁波至余姚的城际列车上迎来了一群特别的乘务员,宁波卫生职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列车上为乘客们提供健康服务。重庆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的学子们走上街头,宣传禁毒防艾……
而留校大学生们也在不断提升自我。华北电力大学近1500名师生共同聆听了“我和我的祖国”故事,确保暑期学生思政工作不断线;浙江大学全英文教学的“原味体育课”,从语言和技能两方面提高了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理解和竞技能力。
教师:教与学,总有一个在路上
暂离讲台,但教师们的暑假并不轻松。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黄岩、暨南大学教师冷婧如夫妇俩回到家乡江西省高安市荷岭镇三塘村,义务给留守儿童教授英语和国学。
秦巴山区,四川广元市宝轮镇苟村范家小学校长张平原用满带“泥土气息”的话语和故事讲述家庭教育的点点滴滴,指导家长们如何做懂教育的好父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组建了一支百名教师队伍,前往全国各地上百户学生家庭家访,送去“学生成长足迹单”,构建家校共育新机制。
他们走进讲座和课堂,总结交流经验,为自己“充电”。
在2019中国教育报校长大会上,数十位教育专家和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围绕“如何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进行热烈讨论,共同向“2035中国教育现代化”迈进。
云南临沧举办校园足球教师公益培训,3年来培训了数千名中小学体育教师;上海举办首届“长三角一体化未来体育教师”暑期夏令营,为330名有志当体育教师的本硕应届毕业生提供职业技能帮助。
王云倩是洛阳市第二外国语学校的新教师,参加完学校组织的新教师培训,她开始思考自己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应该怎么上,“我已经做好准备面对新的征程,迎接新的挑战”。(本报见习记者 林焕新 梁丹 记者 王家源 董鲁皖龙)
《中国教育报》2019年08月27日第1版
责任编辑:朱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