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这是我们从村里摘的小菜,您需要吗?”8月9日,在长沙市天心区领秀金都小区活动广场,一小时内百余份蔬菜便销售一空,由长沙理工大学菜菜农业实践团队带领小学生开展的“小小菜农”爱心义卖活动有序开展,这是菜菜农业实践团队在暑假组织的第五次公益活动。
朱杰、刘圣文等6个年轻人来自不同学院,但有着共同的特点——“闲不住”,从大一开始他们便参加了各种志愿活动,深入农村开展社会调研。
在农村待得时间久了,他们发现,农村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家家户户都有富余的农产品,从鸡鸭鱼肉到瓜果蔬菜,但是缺少销售渠道。卖菜主要靠一个扁担两个筐,走街串巷,需要时间也需要体力,身体不好的和老人往往无法卖菜,只能看着很多农产品烂在地里。
每次返校,6个年轻人总会大包小包地带点农产品回学校,在朋友圈里销售,结果却出人意料的好。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不再满足于‘吃得饱’,更想‘吃得好’,蔬菜水果的健康新鲜成为大家的普遍需求。”朱杰说,“我们带回的优质农产品受到了大家的青睐。”
6个人商量着分成小队,深入到不同村进行实地调研、农户信息收集和统计农产品品类。连续两年暑假50多天里,不管天气多热,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走遍了长沙市天心区的10个城郊村。
2017年7月,他们有了“组团卖菜”的想法,长沙理工大学菜菜农业项目应运而生。
如何卖菜,考验的是专业能力。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自主开发了“菜菜农业”平台。朱杰、刘圣文来自艺术学院学的是平面设计,他们负责程序后端界面设计和架构,买菜卖菜在平台上也实现了可视化;魏岑琛、杜逢清来自经管学院负责流程管控和财务管理,保证平台有序运营;数统学院的黄雅娟负责后台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陈若晨、刘圣文负责文案写作,深入挖掘农户种菜卖菜的故事,图文并茂地展示在小程序平台上。
平台还建立了可溯源体系,每个农户有独立的溯源码,为农产品办理了“身份证”。扫描二维码,社区居民在家就能追溯该份菜品出自哪个村哪个农户,详细的农户介绍和直观的菜地情况展示增加了消费者的信任感,同时建立起居民与农户的情感链接。
为了保证蔬菜的新鲜度,平台采取预售制,提前一天下单,次日早晨5点农户根据订单按量采摘、加工,贴上自家的溯源码,再由合作社进行统一收集,上午9点~10点送至小区自提点,集中配送降低了物流与仓储成本,打通了农产品销售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通道”。
刘圣文也负责农产品的质量监控,他说:“以前,农民只重量不重质,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健康宣传,要求不打农药,少施化肥,定期对农产品进行抽查,将不合格农户列入黑名单,从源头上保证了质量。”同时,合作社收集菜品后也会再次对蔬菜进行检测。
张翠莲是菜菜农业的固定客户,她说:“他们平台的菜价格和菜市场差不多,但都是自然种植,菜的口感好,能吃出家乡的味道。卖菜的都是农村老年人,方便了我们又帮助了困难家庭。”
2018年5月小程序平台上线,菜菜农业实现了平台建设、产品优化、品牌打造全方位的推进,开创了“一村一街道”的精准对接模式,搭建了城市与农村的绿色桥梁。
菜卖得好,参观的人多了,可说起赚钱,6个年轻人却笑了:“我们卖菜的初衷不是为了赚钱,开始的想法就是方便农民卖菜,现在我们希望利用平台精准扶贫,增加农民收入,把以青春之力,围绕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
菜菜农业通过后台数据精准管理,为每个签订协议入驻平台的农户建立了独立的信息档案。同时,为了更好地扶持村里的贫困户,小程序后台单独为他们进行了建档立卡,用户下单后将会优先派单到贫困户家里。
唐松林老人是当地一个菜农,前些年妻子患癌症去世,自己也患有多种疾病,子女常年外出打工,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生活基本靠政府补贴。“每天早上我根据订单摘菜,每天劳动半个小时,每个月能收入两三百元,部分解决了我生活和养老问题。”他说,“菜菜农业让我在家门口就可以卖菜,真的很方便。”
目前,菜菜农业帮扶的老年小农户群体扩大到68户,为小农户平均月增收300元~500元,开发社区自提点40余个。
今年7月,菜菜农业还与长沙理工大学扶贫点新宁县枧杆山村进行了深入合作,菜菜农业利用“中转仓”的形式,在原有的“一村一街道”模式中加入销售枧杆山村农产品的板块,实现了偏远山村与城市街道精准对接,为扶贫点的农民增收增加了渠道。(喻玲 洪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