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中国体育报 林剑
“U23球员新政”出台之后,不少媒体、球迷都曾发出这样的声音:1994年1月1日之后出生的球员尚不具备扮演中超主力的实力,因此新政的出台一方面会拉低联赛的精彩程度,另一方面也会滋生一些奇葩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联赛前四轮,的确出现过不少U23球员出场不足半场、30分钟、20分钟甚至10分钟过后就被换下的情况,年轻球员的整体表现也受到质疑。但另一方面,以广州富力的黄政宇、山东鲁能的崔巍、河北华夏幸福的高准翼、广州恒大的陈泽鹏、北京国安的唐诗、天津权健的刘奕鸣等为代表的球员还是用较高的场均出场时间和稳定的发挥捍卫了中超赛场上“U23球员”的尊严。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名球员所在的球队,也都是排名联赛前半区的强队!
仅仅是一种巧合?或许,毕竟这些球队的整体阵容厚度的确不俗,但U23球员较快地融入球队,不需要球队为其付出更多的磨合和使用成本,也是他们在联赛四轮过后取得令人满意成绩的重要原因。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当属黄政宇和高准翼:这两名1995年和1997年龄段国少、国青的后防核心早在上个赛季就已占据各自球队的主力位置。因此,在“U23球员新政”推出之后,立即做到无缝衔接,他们不但不是富力、华夏幸福阵容中“最短的一根木板”,还成为不可替代的核心,高准翼更是代表球队在与上海申花的强强对话中打进了征战中超的首粒进球,成为本场比赛乃至该轮比赛最闪亮的明星。
另一大例证则是鲁能泰山:尽管前三轮排名联赛第一的鲁能客场遗憾地败在了上海上港脚下,但不少媒体还是提出了“鲁能输了,但鲁能青训赢了”的观点,毕竟为上港打进制胜一球的,正是从鲁能足校走出的韦世豪。而高准翼、唐诗等U23球员,也都具备浓郁的“鲁能背景”。更有数据显示,本赛季中超联赛的赛场上,从鲁能青训体系走出的球员多达44人。
从世界足球的整体经验看,青训强弱与一支球队的整体竞争力并没有必然联系,但如果拥有丰沛的后备人员储备,无论对于俱乐部的长远发展还是一国足球水平的稳步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我们的近邻日本,欧洲的德国、比利时都曾证明过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中国足协才会在赛季初推出“U23球员新政”,目的还是在于通过“强制使用球员”的杠杆,“撬动”各队强化青训的意识和决心。从这个意义上讲,U23球员绝不应该是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中超赛场上的“鸡肋”,而应该成为助力各自球队、中国足球腾飞的翅膀。
或许本赛季结束之后,我们就能勾勒出一张最终排名和U23球员发挥“正相关”的曲线图,而中国足球的前行重任,也能真正交到这些年轻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