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不仅霍尼韦尔,深圳土生土长的公司也先后被曝出离开的消息:如华为在东莞拍下大幅地块、中兴通讯计划将生产基地从深圳北迁至河源等。据《深圳特区报》报道,3月30日,32家深圳企业与清远有关部门洽谈签约,拟在清远投资406亿元。
也有企业坚守
一段时间以来,不仅是华为、中兴通讯等知名公司,深圳一些本土的上市公司也开始把工厂向内地转移。屏幕生产企业欧菲光总部位于深圳,但已在南昌、苏州等地开设生产基地;兆驰股份也在南昌投建LED工业园;长方集团也在把深圳坪山的产能全部迁往惠州。比之拥有庞大资金实力的上市公司,不为人知的中小企业逃离动作显得更加“迫不及待”。记者走访数家从事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发现,多家公司生产基地早已搬离深圳或计划将产能迁出。
“深圳的用工、房租成本太高了。”一位灯具从业人士对记者表示。他所在的公司成立于2004年,最初落址于深圳著名的工业区坂田,公司每年的营收规模在3000万元~5000万元之间,工厂大约有四、五十名员工。2015年底到2016年初,这家公司把工厂搬离深圳,并落户于离深圳不远的中山市。
在中低端制造业中,生产费用占据了营业成本的大头,搬离深圳的好处显而易见。该人士称,搬迁后公司“用工、租金成本至少少了一半,公司只是将工厂进行了搬迁,销售部仍然留在深圳,但如果租金继续上涨,销售部也会撤——毕竟现在网络很发达,我们公司主要做出口,可以通过网络联系客户,没必要一定在深圳。”
其同时透露,公司搬走时工业园已经有5、6家企业搬离深圳。
另一家生产基地尚在深圳的公司则告诉记者,公司两三年后会搬到东莞去——“我们在东莞买了块地,等东莞的工厂建好就会搬过去。”
但也有公司选择了“坚守”深圳。在福田区梅力多工业区从事电源生产的王先生告诉记者,公司不会搬离深圳,最多会搬到深圳成本稍低的关外地区,“公司的客户都在这边,搬到外地会很麻烦,再说深圳产品质量可以把控的很好,周边一些城市完全是在打价格战,产品质量没保证。”
新经济成未来增长点
中低端制造业悄然撤退的背后,也是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深圳市统计局消息显示,2016年深圳市二、三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41.2:58.8调整为39.5:60.5,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首次超过六成。
深圳的一些工业园可以看到这种转型的痕迹。随着工厂的不断外迁,不少工业园外墙上布满了“招租”广告;而南山区的一些工业园,已变身文化创意园。
深圳市第三产业增速已经逐渐超过了第二产业。2016年深圳第三产业增长10.4%,第二产业却仅增长了6.8%。实际上,经历了前期的飞速发展后,深圳工业增加值增速在逐步放缓,2012年以来就一直以个位数的速度增长。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深圳制造业转移不用过度解读,这些企业转移后深圳未必会损失很多。就深圳来说,宝安、龙华等地制造业发展程度本来就不高,本身也有转移的需求,有限的土地提供给高附加值的企业,城市会有更好的发展。尽管生产基地不在,但深圳可以成为企业总部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