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位于四川省松潘县的红军长征纪念碑。(资料图片)
□ 法新网记者 马利民 □ 法新网通讯员 简 华
1935年到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通过草地,也就是松潘湿地,经过的地区包括今天的松潘县、红原县、若尔盖县。为纪念红军征服雪山草地的壮举,上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上建造红军长征纪念碑和长征纪念碑园,松潘成为长征著名的纪念地之一。
今天,草原民警在红军长征精神激励下,坚守岗位,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劳守护一方平安。
“九死一生”过草地
1935年6月,红军制定了松潘战役计划,准备迅速、机动、坚决地消灭松潘守军胡宗南部,后由于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的动摇,失去了战机,最后不得不放弃攻打松潘的作战计划。当时,国民党军准备调集军队阻止红军北进,围困和消灭红军于岷江以西、懋功以北的雪山草地之间。一面是大敌当前,一面是渺无人烟,没有道路,几乎是生命禁区的草地,红军当时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但英勇无畏的红军右路军在当地向导的协助下,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就通过了大草地,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
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地,横宽300余里地,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它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由于黑白两河——黑河(亦称墨曲河)和白河(亦称葛曲河)自南至北纵贯其间。两河的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
1935年8月,红军征服了雪山以后,在毛儿盖、波罗子一带集结休整待命。前面就是纵横数百里、神秘莫测、人烟稀少的水草地。
党中央在毛儿盖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分别在毛儿盖和卓克基两地集中,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在中共中央统一指挥下,继续北上过草地。右路军在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叶剑英等率领下,从毛儿盖出发,绕过松潘穿过草地向班佑前进。左路军在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等率领下,由马塘、卓克基镇出发过草地向阿坝地区开进。
1935年8月21日,右路军在毛泽东等率领下开始向草地进军。
部队离开毛儿盖以后,向北行走40里就进入了草地。草地的情景,令人触目惊心,举目望去,是茫茫无边的草原,在草丛上面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很难辨别方向。草丛里河沟交错,积水泛滥,水呈淤黑色,散发着腐臭的气味,在这广阔无边的千里沼泽中,根本找不到道路,一不留神就会陷入泥潭中。
红军指战员们踩着草墩一步一步地探索前进。越是往草地中心走,困难就越严重。时风时雨,忽而漫天大雪,忽而冰雹骤下。衣服被雨雪打湿了,只能靠体温暖干。夜晚露营时,更是寒冷难忍,大家只得挤在一起,背靠背取暖。草地里没有清水,只能喝带草味的苦水。
经过几天的行军,粮食吃光了,战士们只好沿路找野菜充饥,有时甚至嚼草根、吃牛皮。但是,红军个个都是英雄汉,他们忍受着寒冷、饥饿的折磨,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坚持每天按计划的路程前进。
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在毛泽东等的领导下,战胜了严寒饥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人迹罕至、气候变化无常的茫茫草地,于8月27日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左路军也同时到达阿坝地区。两天后右路军发起包座战斗,歼灭了企图堵截红军的胡宗南部第49师,攻占了包座,打开了通向陕西、甘肃的大门,为实现党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5年9月4日,周恩来曾致电林彪、聂荣臻称:“据三军收容及掩埋死尸统计,一军团掉队、落伍与牺牲的在四百以上。”那些消失在沼泽中的人,显然还不在上述统计中。红一方面军1935年6月过草地之前统计共有近2万人,过草地之后剩下1.3万人,损失6207人。红二方面军1936年7月过草地之前有1.6万人,走出草地时为1.3万人,过草地损失约3092人。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损失最大,仅以第三次过草地统计即损失近7000人,如果加上第一、二次过草地损失的人数,估计损失数翻一倍还要多。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官兵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着严明的优良纪律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发扬了令人感动的阶级友爱,没有垮掉,没有散掉,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终于在死神的威胁下夺路而出。萧华上将后来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用生命汗水守护平安
海拔3800余米的腊子山脚下牛羊成群,牧歌萦绕、群众幸福安宁,这里是毛尔盖草原。红军长征途中曾经的艰难、悲壮和辉煌并没有被冰天雪地的高原尘封,一群藏青色的身影,正在沿着81年前先辈走过的足迹,在草原的深处谱写一首首“警爱民,民拥警”的和谐之歌。
松潘县公安局毛尔盖派出所因坐落毛尔盖草原而得名,民警在为这片1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居6000余名群众的平安默默坚守。
记者翻开派出所的工作日志,仅2016年上半年,民警共计调解民事纠纷92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分子13人,追回被盗牦牛马匹15头(匹),挡获被盗机动车6台,这不仅仅是一组记录,更像是一种见证。
2016年2月,阿木柯河牧场一户牧民群众的26头牦牛丢失。顺着牦牛走过的脚印,民警们在零下28摄氏度的雪原上奋战了4天,终于将丢失的牦牛找回。
2016年5月,边境牧场一牧民近百头牦牛突然患病,二十余头牦牛陆续死去。民警连夜到红原请来兽医,凑钱买来急需的药品,又把所内仅有的一台发电机送到牧民家里协助兽医开展治疗……
进毡房、上牧场、话家常,民警每天都会拿出时间入户走访,风雨无阻。每年群众随水草迁移转场,民警就随群众而动,边际巡逻、送法讲法、与盗马贼斗智斗勇,全力保驾护航。走百家门、办百家事,在与群众接触的过程中,民警将群众的大事小情尽收心底。
民警身在群众中间,群众缺什么、最盼望什么,他们心里最清楚,同时竭尽所能改善群众生活状况。每次到访群众帐篷,他们的背包里总是装着这家的身份证、户口本,那家托买的柴米油盐。离开时,每位民警的工作日记本总是把群众的诉求记得满满的,背包是群众的免费邮包,更是民警的百宝箱。
高原紫外线强,患眼疾的群众特别多。派出所积极报请党委政府,多方协调将省某眼科医院的“专家爱心巡诊行活动”由半年一次改为一个季度一次。医生上门巡诊,民警当藏语翻译,这对于边远牧场群众特别是对于不会说汉语的老人,绝对是个福音,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民警帮他们做到了。
患有白内障的75岁孤寡老人达尔基是民警爱心的受益者之一。老人逢人便夸:“我无儿无女,他们照顾我吃穿,还找人把我的眼睛治好了,‘年巴多拉’(安多藏语:公安民警)真不简单。”
爱民的方式有很多,但民警始终将不变情怀融入群众的点滴小事,“要让群众拥护和信任,就要把心贴近群众,把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凭着这样的工作理念,民警视群众为亲人,群众也自然把民警当成了自家兄弟,把他们当成了大草原的一部分。
“这里是红军经过的地方,长征精神一直闪烁在我们每一位民警心中,我们愿用生命和汗水守护这里的平安。我们的宗旨就是为群众服好务,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跟群众交心,走进群众的心里!”毛尔盖草原派出所所长洪波扎西的一席话道出了民警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