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特约评论员 刘剑飞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如何传承重阳文化,弘扬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重阳节应该过成孝老节、健身节和文化节,这样的重阳节才能更加丰厚、更加有意义。
一是将重阳节过成孝老节。孝老敬老不仅是我国传统美德,还是重阳节应有的主题。在这一天,应该陪伴老人,感恩父母,孝敬老人,给他们关爱和抚慰,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在社会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如何缓解养老压力,如何确保老人的权益,建立健全社会化养老体系,甚至调整和优化人口结构,减缓社会养老负担,这些都是我们当下应该积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2013年7月1日,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不但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正式纳入法条,还规定了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也被媒体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但是时间过去了三年多,这项条文并没有显示出显著的效果。这一方面因为探亲假等假期得不到执行和落实,让“常回家看看”成为空谈;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惩罚机制,让这项条文沦为空文。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因此还需要建立完善的配套措施,确保“常回家看看”真正得到落实,这样才能彰显出法律的温情和善意。
二是将重阳节过成健身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九登高是重阳节的传统项目,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这天,很多地方的人们都会出游赏秋。登高望远不仅可以愉悦心情,还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因此不妨将重阳节当作一个健身节,借此掀起全民养生健身的热潮,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这不仅是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也是提升公民身体素质、增强健康实力的现实之需。
三是将重阳节过成文化节。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这一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丰富的民间习俗传承,因此有必要在今天重新梳理关于重阳节的渊源,深刻理解、弘扬和继承重阳文化。比如,在重阳节普及和宣传民间习俗、文化传说,整理成书,丰富重阳文化内涵;比如,在重阳节组织开展赏菊吟秋活动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可以组织青少年朗诵和品读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借助新媒体进行诗歌联句等。
重阳节不只是一个节日,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在重阳节追溯节日渊源,弘扬传统习俗,挖掘节日内涵,提高对重阳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这样的节日才有价值、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