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01月30日 星期二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法制与新闻》官方网站
积极回应质疑是个好习惯
发布时间:2016-09-18 11:13 | 来源:法制日报——法新网


 回应舆论质疑不只这么一种方式,重要的是,不能把舆论质疑当成是找麻烦,要通过勇于、善于回应舆论质疑,来推进自身工作

毛建国

日前,有媒体报道,在刚刚过去的汛期,承担着增强城市防涝能力重任的30个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中,有19个出现内涝,有人因此认为海绵城市试点失败了。对此,住建部官网发文指出,海绵城市建设不会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住建部有关负责人就此称,目前海绵城市建设还在加快推进(9月13日《京华时报》)。

相对于围绕海绵城市发生的是是非非,更让人感兴趣的是住建部通过官网发文,来回应舆论的质疑。有心者不难发现,这种部门发文回应质疑的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而且远远不只住建部一家,这些年来我们见过很多部门这样。甚至在有的时候,在同一问题上,有关部门还会发出一系列回应。

这种部门回应质疑的做法,起码有两个好处。一个是体现了对民意的重视。中央一再强调,要学会在舆论监督下工作。既然是舆论监督,就免不了有怀疑有议论。必须指出,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了解的情况不同,不是所有的质疑都大有道理,但所有的质疑,都应该得到回应。一件事情,风声、雨声、质疑声,已经声声入耳,结果有关部门还在装着没有听见,甚至戴上耳机自娱自乐,显然不是有直面问题的表现。只有正视民意,回应民意,才是正确的做法。

还有一个则是有利于增进共识。舆论的质疑,有时乍听起来刺耳,但真正听起来却是悦耳。这是因为舆论的质疑,不管最终内容如何,大多体现了对工作的关心,很多时候还包含着真知酌见。而有关方面做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都必然需要得到舆论的理解和认可。事实已经说明,一项公共工作,越是得到舆论理解,越是能够形成合力,越是容易落实推进。在对舆论质疑的回应中,不仅能够检省自身不足,而且有利于舆论了解自己目前所做的工作,最终增进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

拿海绵城市来说,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这样的城市就像一个会呼吸的有机体,下雨时吸水蓄水,天旱时补水放水,能够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在建设海绵城市上,并不是我们率先“吃螃蟹”,世界上已经有了成功先例。但是,在城市建设中,我们从来都不缺少概念。在很多概念和口号上,我们甚至还比较超前,但就其实际来看,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美好的概念并没有化为生动的现实。现在,30个海绵试点城市,有19个出现内涝,舆论据此展开质疑,自有其合理之处。

可以讲,因为在这次汛期中的表现,现在海绵城市正面临着质疑。诚然,建设海绵城市,也未必是绝对不淹不涝,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雨量的影响。但有必要分析,这是不是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当前出现的内涝,到底是因为雨量太大,还是因为海绵城市建设不到位,抑或是因为海绵城市建设存在重大问题?疑问一个接一个,装聋作哑显然不行。正面质疑,正确回应,不仅是对民意应有的态度,而且也是对海绵城市建设应有的态度。

海绵城市建设要容得下怀疑之水。对于住建部来说,发出这篇文章,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而现在因为这篇文章,很多人得以加深了解,转变认识,从这意义上说,部门发文回应质疑是个好习惯。当然,回应舆论质疑不只这么一种方式,重要的是,不能把舆论质疑当成是找麻烦,要通过勇于、善于回应舆论质疑,来推进自身工作。如果一次不行,那就继续解释,最终达到增进共识的目的。这也是依法行政的题中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高翔
最新文章
中国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言行一… 消费养老保险屡成传销噱头 专家:… 如何打造东北振兴软环境 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我国现行宪法是一部好宪法 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 迎来清风正气… “六个相统一”:新时代全面从严治… 新华社:正风肃纪不松劲
推荐文章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一百零九次委…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 最高检对张文中案顾雏军案同步审查… 公安部:严肃追责赌博幕后保护伞 打… 最高检已纠正7件涉产权刑事申诉、… 公安部党委召开2017年度民主生活会… 最高检:谨防假冒检察机关实施电信… 曹建明:坚决拥护党中央关于宪法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