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打基础,文化交流树品牌,产业特色与文化交融打开了一幅绚丽画卷
巴蜀人常说,“吃在四川,味在自贡”,这源于自贡的“盐”。自贡因盐而兴、因盐设市,不仅养成了独特滋味,也书写着发展故事。
“千年盐都”的味道,不只有咸味,更是一股“鲜”味。“老盐场1957”外观上虽是旧厂房,却还保留了井盐生产的痕迹,这个自贡过去最大制盐厂大安盐厂老厂区的工业遗址,传承着盐文化,也散发着时代气息。餐饮服务、动漫制作、艺术展览、群众休闲……在保护中开发利用的古盐场,借助“工业遗存+现代艺术+地域文化”的创新之举,完成了一次富于活力的发展转型。
老盐场的蜕变,是自贡这座老工业城市转型的缩影。见证过盐井周围木制井架“天车林立”的繁荣,也经历过耗能高、污染大、利润低的阵痛,如今再看曾经高耸的井架“天车”、沿江运输的繁忙货船,黑白照片里传递出的发展活力,仿佛还能让人听到打盐井、提卤水、熬盐锅、运盐堆时喊出的号子声。技术在变、需求在变、市场在变,产业要求也在变,让人们对城市的期待发生变化。转型,势在必行;转变,要另辟新径。
产业相对单一的老工业城市转型,若延续辉煌,就要写好新发展的文章。“盐都”又是“灯城”,有着800年历史的彩灯制作传统,“借灯发展”带动产业壮大、“借灯出海”实现文化走出去,是自贡的转型方向之一。这与盐,也不无关系。制盐产业培育出的技术工人,很容易掌握彩灯制作技术。从一粒粒白白的盐到一盏盏彩色的灯,寻求转型的自贡把灯会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成了大产业,“灯会搭台,经济唱戏”,如今自贡彩灯产业已占国内80%以上、国外90%以上的市场份额。
经济转型打基础,文化交流树品牌。近年来,自贡挂着彩灯,让文化产品出海,在世界多地点亮了“中国灯”。在一家彩灯企业采访时,一位负责人讲了一个故事:新西兰有一位老太太,喜欢中国文化,就从彩灯入手举办“中国节”活动。但经费有限,定制彩灯时,企业给出了“成本价”。她说“非常感谢”,企业负责人说,“我们应该感谢您,传播中国文化,特别有情怀”。以灯为媒,当经济转型插上文化翅膀、当文化交流打通彼此心房,商贸与文化同台唱戏,产业特色与文化交融打开了一幅绚丽画卷。
“自贡的转型不只是老工业的转型,而是全面转型。”采访时,不少干部如是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文化有了出海方向,这些转型发展的成果最终要惠及普通老百姓。打造城市环境、营造休闲空间、丰富彩灯文化、深化医卫改革……全面转型的过程,是一座城市明确自我定位的过程,也是对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采访时看到,医学影像的远程诊断平台利用“互联网+”,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是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一座城市转型发展质量与成败的重要标准。
加快孕育新的增长点、加快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借转型契机来盘活一座城、幸福一方人,发展的前景就会格外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