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广州日报:大学“似是而非”课何以成爆款?
发布时间:2019-10-25 14:13 | 来源:广州日报


  2019年秋季新学期,“似是而非”课第一次出现在复旦大学的课表上,立刻成了爆款。课程集结了文、理、工、医不同学科的多位教授,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对伪科学的辨识能力”为教学目的。

  这种听起来既不高端,似乎也未必能给自己的专业学习提供什么具体帮助的“通识课”能火起来,甩干其中“混学分”的水分,说明这一课程还是准确击中了很多学生的需求点。

  难道说经历过系统科学教育洗礼的高校学子,也会上“伪科学”的当吗?当然,不排除有这种可能,但在笔者看来,大多数学生之所以会选修这门课,未必是被防“伪科学”的现实需求所吸引,而是为了探究科学常识和提升逻辑推定能力的知识需求而来。

  现今学子,烦恼并不在于获取资讯的途径太少,而是苦于被海量的信息淹没,很难从中筛选出真实合理的部分。且不说“隔行如隔山”,要求所有人掌握多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并不现实。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文理分科”的教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在如此环境中构建起的知识框架,广度自然容易存在局限。就拿笔者本人来说,作为一名文科生,要是我现在面对一则关于磁化水的虚假广告,肯定就被所谓专家成套的理论唬住了,根本没法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提取出“水不是铁磁性物质,无法被普通磁石磁化”的科学常识来提醒自己别上当受骗。

  所以说,这门“似是而非”课妙就妙在它洞悉了这一问题根本,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提升学生的辨识思维作为教学目标。就如授课教授盛卫东所说的那样,“浪潮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我们要深究背后的原因,如果我们不仅能建立是非观,而且可以洞悉背后的推手是怎样的,我们就能更清楚地认知繁复而复杂的世界”。

  通过开设一门选修课,帮助学生锻炼科学的逻辑推理思维,汲取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这样的想法是好的。想来,如此“百科全书”式教学,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科学的思维路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会产生助益。按理说,“通识课”是应该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授知识,适当降低课程的接受门槛。但从现下部分学生存在诸如“课程形式有点像讲座,内容不能深入,对我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帮助不大”等反馈来看,授课教师也应意识到授课对象都是高校学子,课程深度应该根据合理的调查研究做出适当调整,如此才能避免“似是而非”课从好课变成“水课”。 



责任编辑:张彤
最新文章
南方日报:医美行业必须明确医疗性… 南方日报:警惕传销披上区块链马甲 法制日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需要综… 齐鲁晚报:文物建筑不得直接“亮化… 抓住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大家手…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的有益参考(新书… 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撑警就是撑香港未来(望海楼)
推荐文章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2届年会在马尼…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中国综合品牌展览会在多米尼加举行 乌克兰愿“合理妥协”以推动四国峰… 日本10月出口额同比下降9.2% 古特雷斯对美国政府犹太人定居点政…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乘客增加 国际航… 中国代表呼吁加强上合组织与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