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工人日报:公共自行车“回暖” 不等于包办“回潮”
发布时间:2019-10-18 11:42 | 来源:工人日报


  数据显示,今年8月,北京市朝阳、海淀等10个投放区,公共自行车日周转率同比增长,已经超过共享单车,最高的延庆区日周转率是共享单车的近6倍。来自中国道路运输协会的专家表示:“共享单车热潮过后,各地公共自行车项目的数据都有了好转的趋向。”(见10月15日《中国青年报》)


  共享单车兴起时,曾祭出了免费骑行策略,与在时限内同样可免费骑行的公共自行车相比,共享单车拥有投入量大、随借随还等更加便利的使用体验。也正因如此,不但出现了需求被过分鼓励的现象,还呈现出对公共自行车使用的“挤出效应”。如今看来,共享单车这种不计成本的形式,显然违背了市场规律,免费模式难以持续。当共享单车正常收费,投入量缩减,其使用性价比方面的劣势就显现出来。比如骑行1小时,各品牌共享单车的价格在1元到4元不等,这一价格与选择公共交通以及使用1小时内免费的公共自行车相比,均处于劣势。


  其实,共享单车的“走凉”并非模式的失败,城市自行车出行本就存在与生俱来的多重限制,高成本低效率不可避免。要想获得更多市民青睐,激励与优惠不可或缺,这也决定了单纯的市场力量很难提供持续的普遍性满足。当然,既便如此,共享单车所创造的灵活、便利、普及的服务机制,仍是公共自行车缺少并难于做到的,如“无桩还车”等。


  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相比,更深层的差别还表现在所提供的消费与服务方式上。公共自行车是政府兴办或采购的公共服务项目,而共享单车则是更贴近消费需求的市场的方式。市场的方式可以更灵活、触角更深入,而公共自行车则存在行政主导层级多、管理链条长等体制、机制弊端。要想让这两类自行车实现同样的效果,公共投入成本将会更高。从这个意义上看,如今公共自行车回暖,需求转向,其实也是为政府出了一道考题:要不要加大投入,对自行车出行大包大揽?


  应当说,这两类自行车在城市交通出行方面的功能与作用几乎重叠,一个城市如果不是特别大,两个系统,两套运管体系,难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对于城市来说,需要的是自行车出行有效合理的服务——纯粹政府运营代价太高,效率有限;纯粹的市场运营,价格又太贵。既然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之间存在天然的互补性,那么是否可以通过损有余而补不足,来实现相得益彰呢?


  所以,更优的做法或许是推进二者融合,形成“市场运营+政府购买”的模式,把对公共自行车的投入,用来购买共享单车服务,通过价格协议维系服务的公益性,从而让利给市民,实现互惠多赢。



责任编辑:张彤
最新文章
南方日报:医美行业必须明确医疗性… 南方日报:警惕传销披上区块链马甲 法制日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需要综… 齐鲁晚报:文物建筑不得直接“亮化… 抓住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大家手…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的有益参考(新书… 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撑警就是撑香港未来(望海楼)
推荐文章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2届年会在马尼…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中国综合品牌展览会在多米尼加举行 乌克兰愿“合理妥协”以推动四国峰… 日本10月出口额同比下降9.2% 古特雷斯对美国政府犹太人定居点政…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乘客增加 国际航… 中国代表呼吁加强上合组织与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