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人民网评:敬畏事实,等待李心草之死迷雾散开
发布时间:2019-10-18 11:37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坚持实事求是、一查到底”“一定公正执法、查清真相”。昆明警方的一纸通报,让沸腾的舆论稍微平静了些。从提级成立专案组,到检察机关介入监督,再到倒查盘龙分局前期工作,在多方合力推动下,相信李心草事件终会水落石出。

李心草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热议,与诸多因素有关。女大学生、孤女寡母、酒吧、溺亡等词汇叠加一起,极易产生“化学反应”被聚焦。李心草母亲“浸透血泪”的控诉文让人心生同情,再加上舆论场中存在一些复杂的情绪积累,导致事件不断发酵。

毋庸赘言,李心草事件已演变为舆论场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李心草的家人在盯着,公众在盯着,监管部门同样在盯着。置身于全方位的监督下,特别是孙小果事件导致的舆论危机余波未平之时,昆明警方经过严谨细致的调查,发布实事求是的真相,既有足够的外在压力,也有充足的内在动力。我们期待案件真相的到来。

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让我们进入了一个舆论和事实不断较量博弈的后真相时代。每逢公共事件出现都会引发公众关心,关心事件中的当事人,尤其是关注弱势的一方。这种关心是建立在本能基础之上的,或出于朴素的正义感、同理心,或是为了追求真相、满足知情权。这样的公共参与,恰恰是彰显舆论力量、加强舆论监督的动力源泉,值得肯定。

但同时应该警惕的是,在这种公共参与中,不能情绪化,不能想当然地臆测。有人曾感叹,后真相时代,人们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感觉,只愿意去听、去看想听和想看的东西。这有极大的概率让我们与真相擦肩而过。面对那些与自己直觉相左的官方通报,可以有质疑,但更应理性看待。一味依靠直觉、相信直觉,甚至让情绪在“捕风捉影”中蔓延,不仅有悖于关注事件的初衷,更不利于推动事件的进展与解决。

当然,这也一再提醒相关部门,任何一起事件都可能在舆论场中发酵,都可能引发沸反盈天的“轰动”。越是如此,越需谨慎对待,越需敬畏事实。

人人都渴望真相,有质疑很正常,有问号能理解,真相来自何处?来自用事实说话的调查;拿什么将问号拉直?得用权威调查得出的结论。我们希望,每一次热点事件,都能成为一节提升社会群体理性的公开课,而不是一场情绪宣泄的狂欢。



责任编辑:张彤
最新文章
南方日报:医美行业必须明确医疗性… 南方日报:警惕传销披上区块链马甲 法制日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需要综… 齐鲁晚报:文物建筑不得直接“亮化… 抓住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大家手…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的有益参考(新书… 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撑警就是撑香港未来(望海楼)
推荐文章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2届年会在马尼…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中国综合品牌展览会在多米尼加举行 乌克兰愿“合理妥协”以推动四国峰… 日本10月出口额同比下降9.2% 古特雷斯对美国政府犹太人定居点政…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乘客增加 国际航… 中国代表呼吁加强上合组织与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