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慧法院建设全面提速,现代科技与法院工作愈发深度融合,信息时代审判运行新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全国法院深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不断完善智慧服务、智慧审判、智慧执行、智慧管理,推动诉讼服务和审判辅助智能化,为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不久前,全国法院第六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在会场外的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展上,线上庭审、区块链研发、大数据管理等“黑科技”集中亮相,引来与会代表驻足点赞。
随着智慧法院建设全面提速,现代科技与法院工作愈发深度融合,信息时代审判运行新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得益于信息化建设,群众打官司更便捷了,截至2018年底,全国81.8%的法院支持网上立案,全国范围内实现跨域立案的法院已达1154家,“24小时不打烊”的法院越来越多;法官办案更高效了,最高人民法院与公安部、自然资源部等16家单位和39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法官在办公室点击鼠标,就能获取被执行人的存款、车辆等16类25项信息;司法公正更直观了,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审判流程公开、庭审公开,司法活动置于阳光下,大大减少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打破了过去因诉讼过程不透明带来的猜忌。
信息化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信息化与传统司法相结合,作用巨大、前景可期。通过近几年智慧法院的建设,全国法院信息化水平已经站上了新的起点。但也应看到,现实中,法院信息化发展还不平衡,应用信息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参差不齐,一些基础设施、基础数据还不完善。正因如此,在全国法院第六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最高法提出,下一阶段各级法院要以提升智能化建设、实现智能辅助全覆盖为重点,把应用推动放在优先位置。抓住关键,矢志推动智慧法院建设转型升级,才能让司法全流程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高效。
对于法院信息化建设而言,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是基础中的基础。它不仅是司法大数据的来源,也是网上全流程智能化办案的载体。截至2018年底,全国已有2864家法院建设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系统,占比81.41%,全国61%的案件随案生成电子卷宗并流转应用。可以说,电子卷宗已经逐渐替代纸质卷宗,开始改变法官的办案习惯,有利于提高办案质效、完善卷宗管理,进而为智能化办案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下一步,应完善电子卷宗生成功能和机制,完善电子卷宗全程网上应用和阅卷功能,支持电子卷宗汇聚至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案件上诉、移送、再审电子卷宗远程调阅。
智慧法院建设的飞速发展,映照着人民法院“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将信息技术与司法规律深度融合,我们必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需求,为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 人民日报 》( 2019年10月1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