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并且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当这种工具由石头、纺纱机变为机器人,人类不仅要学会更好地使用它,还要学会更好地与其协作。未来已来。人机协同的工作场景,将催生大量对新兴人才的需求,很多新的岗位在向我们招手,重要的是——我们要足以胜任。
眼下,机器人究竟有多火,从刚刚落下帷幕的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可见一斑——这场为期5天的大会吸引了近30万人次来现场参观,企业与项目签约近100亿元。另据日前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294.1亿美元,2014年至2019年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2.3%。而在我国,这两个数字分别为86.8亿美元和20.9%。
机器人如此大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人们对这个特殊产品的好奇——人们想了解,它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甚至超越人类自身。
作为科技发展前沿的一个领域,又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而火爆的机器人产业背后,是人才需求水涨船高。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人才需求将达750万,而人才缺口将达300万;到202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人才需求将达900万,人才缺口达450万。
事实上,国家将发展机器人作为重点支持的方向,提供了不少利好的政策保障。但与高速增长的机器人产业相比,相关教育培训机构仍处在摸索阶段,对口专业的开设也刚刚起步,亟待深化产教融合,化解人才瓶颈。
机器人行业需要的人才,既包括进行机器人安装调试、操作维护、远程监控的一线技工,又包括具备机械、电气、控制、软件等多方面专业知识的研发人才,加快关键零部件技术的突破,提升机器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还需要更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比如在特种机器人领域,就需要兼具机器人和应急专业知识与技术的人才。
近年来,从工业机器人到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从汽车制造、电子产业的广泛应用到医疗、养老、物流、航空等越来越多领域的试水,从单一功能的自动化设备到向人工智能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的触角不断延伸。正如一位专家所言,起初是让机器人做人不愿意做的工作,而现在机器人还能做人做不了的工作。从替代人的能力,到拓展人的能力,需要充足的高质量人才,来满足机器人产业日趋多元化、更加高精尖的需求。
一个有意思的悖论是,人类一方面在努力使机器人变得“更快更高更强”,另一方面也会有一丝隐忧:越来越聪明的机器人会不会抢了我们的饭碗?业内人士给出了一个数据,过去40年,机器人对人类劳动力的替代率不到1%,而未来5到10年,这一比例将增加到30%。当越来越多无人工厂、无人煤矿、无人配送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很多人将失去他们赖以谋生的岗位?
专家预测,机器人可以替代一部分人工,但有些工作目前还替代不了。比如无人配送车可以送快递到对面大楼,但遇到胡同这种复杂场景就不灵了。比如保安可以随机解答问路,但尚未输入此指令的机器人就做不到。当然,假以时日,这些问题可能都会随着机器人的升级而迎刃而解——只是研发制造出更智能的机器人,无疑离不开人。
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所说,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制造业融合创新的重要载体,机器人仍然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传感技术等快速发展,机器人将更趋智能化,具备自主学习、适应复杂环境等功能,而人机交互、人机共融将是大势所趋。
制造并且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当这种工具由石头、纺纱机变为机器人,人类不仅要学会更好地使用它,还要学会更好地与其协作。未来已来。人机协同的工作场景,将催生大量对新兴人才的需求,很多新的岗位在向我们招手,重要的是——我们要足以胜任。(蒋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