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广东省教育厅公示中小学生减负21条措施,涉及规范招生行为、规范学校编班行为、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间等方方面面。其中规定,严格控制每日作业总量和时间,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严禁教师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的家庭作业,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代为评改作业,等等。
纵观21条减负规定,主要围绕学校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强化家庭教育功能、强化政府监督管理四方面来进行。看得出,这21条规定很全面,很给力,对各方责任交代得很清楚,但客观来说,也无什么特别的创新之见,而是对上级规定进一步的细化落实。去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便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提出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坚决控制考试次数、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严禁超标培训等30条措施。广东21条,是在教育部30条框架下制定。究竟能取得怎样的成效,关键还是在于落实情况。
正所谓“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我们要特别注意到,过去存在一种“越减越负”的情况。这个地方喊“八个严格”,那个地方搞“六个不准”等,“喊”了多年,实际效果却离期待更远。譬如,片面强调不得布置书面作业,结果依托大量的教辅类APP,学生作业越来越重;有的地方强力整治校外培训班,结果遭到家长的抗议,甚至转移到在线教育平台上……种种减负怪象,形成恶性循环。想怪家长,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总没错;要怪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却也有限,需要实际客观的评价标准。如此种种,许多人不认同,却也身不由己地卷入“比赛”。
减负减负,绝不是震天响的口号,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落地。首先,各地方各部门要严格落实21条减负规定,压实相关责任,打通“神经末梢”。比如大力净化整顿教育培训市场,一经查实存在违规行为,就应坚决清理;对学校存在超课时、赶进度和走过场情况,需要追究管理责任……如此种种,希望形成区域内的教育生态平衡。其次,相关部门要在长远上下功夫,持续加大基础教育投入,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空间,从而减缓升学压力。进一步来看,改变教育资源分配模式、取消单一的升学选拔模式,或是让学生摆脱过重学业负担的治本之道。
此外,笔者认为,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也需要适当地理解减负含义。教育部门为什么要推行减负?绝对不是为了耽误孩子,而是为了更好地均衡教育资源、更好地提升教育质量。西方有句名言,“教育即生长”,意思是孩子是一颗幼苗,需要自发生长,而不总是“揠苗助长”。减负减负,减的最终是孩子们的“负”。今天,我们总是自诩为了孩子好,但是面对填鸭式教育产生的近视眼、肥胖、睡眠不足问题,甚至孩子对学习产生的抵触情绪等,也应该停下来想想,我们是不是给孩子太大压力了?是不是太多考虑到将来,而忘了平衡他们的感受?(扶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