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01月19日 星期日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国家监察》见证反腐利剑高悬
发布时间:2020-01-17 11:02 | 来源:北京日报


  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推出的电视专题片《国家监察》近日热播,成为现象级的社会话题。

  从《永远在路上》《打铁还需自身硬》《巡视利剑》,到如今的《国家监察》,“纪委出品,必属精品”已成共识。为何反映纪检监察成效的专题片能够获得如此关注,真实与震撼,大抵是个中秘钥。“茅台往下水道倒也倒不尽”的王晓光,“吃不好、睡不好,觉得自己跑不了”的艾文礼……鲜活案例可谓直击人心、发人深省。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反腐宣传往往侧重“以理服人”,贪官劣迹也多半以抽象的罪名与数字体现。但中纪委专题片却“猛料”迭出、细节满满,“两亿赃款堆于家”之类画面异常震撼。另外,内容编排上也注重“过程感”,通过“大老虎”自述其思想滑坡的心路历程,深刻揭示出“没有人天生是贪官,作风问题常起于毫末、积于忽微”这一朴素道理。这样的反腐故事,也让观众深感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会一查到底、绝不姑息,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

  当然,“拍蝇打虎”只是手段,作风建设更重要的是扎牢制度笼子。针对这一点,《国家监察》在真实揭示贪官丑态的同时,也对我国的监察体制改革的成果做了通俗易懂的描述。在监察体制改革前,在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从事管理的人员,掌管着公共资源、行使着公权力,大多数不属于行政监察范畴,非党员也不在纪委管辖范围,这就出现了监督的空白。比如吉林工商学院原副院长张国志,他是非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同时又不是党员。纪委在接到问题线索后就感觉到比较为难,没有约束权,没有查处权。如今随着监察体制改革,《监察法》明确了六类监察对象,只要依法履行公职,行使公权力,都被纳入监察范围。密不透风的制度体系也让“凡有越轨,必受其咎”的法律导向扎实落地,可谓巩固反腐成果的治本之策。

  “公权力姓公,也必须为公。只要公权力存在,就必须有制约和监督。”真实的贪官案例,透明的制度监管,《国家监察》见证了反腐利剑高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接下来监察体制改革还会有哪些动作,依然值得期待。(鲍 南)



责任编辑:张彤
最新文章
云南省纪委省监委曝光近日监督检查… 北京:把节点当考点 纠治隐形变异"… 浙江:继续推进审查调查工作高质量… 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守底线 压实责任用活手段破解难题 集结改革“聚合力” 优化反腐“组… 辦大案、嚴懲犯罪、反腐敗…北京高… 正风反腐,激越出彩征程
推荐文章
海关去年征税18701亿元 进出口货物… 楼市趋稳 长效机制渐次成形 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收官之战 我国水产品产量保持6450万吨左右 探索“高精尖缺”人才培养新机制 创新发展,为全球经济增长添动能 用转型升级激发长远动力 坚定中国… 普惠金融助力西藏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