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致鸿 北京报道
日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下称“中保协”)正式对外发布《2016年财险电商市场(电销和网销)基本情况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财险电商市场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464.67亿元,同比下降11.75%,低于财险行业整体增速21.75个百分点;电商业务渗透率达15.81%,较2015年的19.70%下降3.89个百分点。
对于这一变化,具体分析电销和网销业务即不难发现原因。《报告》显示,2016年,财险电销业务实现保费收入962.38亿元,同比增长7.98%。不过,电销业务在财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中的占比为10.39%,同比下降0.19%。
目前,随着商业车险费率改革不断深化,部分市场主体已在积极改变经营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新环境下的市场竞争。从业务类型看,2016年,电销车险呼入业务保费133.88亿元,占比13.91%,同比降低19.88个百分点;呼出业务保费807.35亿元,占比83.89%,同比提升17.74个百分点。
一位财险公司业务人士表示,“呼出业务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是因电销渠道价格优势的消失导致客户主动呼入量减少,各主体加大主动呼出力度,以便激活数据、释放产能。”
从业务拓展看,电销非车险业务大多依托车险业务的带动销售,如驾乘类意外险等车险高度相关的非车险是电销非车险产品的主流;从销售能力看,电销非车险销售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正在逐步成为行业发展热点。
《报告》还显示,2016年,互联网财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502.29亿元,同比下降34.63%,业务规模出现负增长,业务增速呈现持续下行的趋势。
从业务类型看,互联网车险与非车险业务发展“冰火两重天”。2016年,互联网车险业务持续负增长,全年保费收入累计398.94亿元,同比下降44.29%,成为造成互联网财险业务总体下滑的主要因素;互联网非车险业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保费收入累计103.36亿元,同比增长97.69%。
对于二者“一升一降”的原因,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主因商业车险费率改革后,互联网车险业务优势减弱,单纯依靠“线下转线上”的发展模式遭遇瓶颈;而场景深化和技术创新不断应用,尤其是旅游类、交通类和消费类场景(详见本报3月14日刊文:《“线下转线上”发展模式遇冷 互联网保险新技术推动结构式转型》)。
从成单渠道来看,2016年,自营渠道(PC官网+移动端)互联网财险业务保费收入362.80亿元,占比72.23%,同期下降19.13个百分点;第三方渠道保费收入125.69亿元,占比25.02%,同期增长16.76个百分点。
其中,自营渠道的互联网车险业务占比达83.79%,仍是互联网车险业务的主要来源,说明客户习惯在保险公司自营平台投保车险产品;第三方平台则是互联网非车险业务的主要来源渠道,占比达94.51%,说明从用户消费习惯和体验感受来看,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能够根据场景准确切入客户需求,如退货运费险。
整体而言,中保协相关负责人表示,“2016年,电商非车险业务持续强劲增长,维持82%的较高增速。其中,互联网非车险业务同比增长98%,电商非车险业务占比由2015年的4%提升至9%。因此,应该深耕电商消费场景,深入挖掘消费者需求,培育基于互联网生态的风险保障需求,探索定制化的风险保障计划,不断激发互联网非车险的创新发展活力。”
该人士续称,“2016年,电商车险规模同比下滑16%。其中,电销车险业务保持稳健增长,业务增速基本与财险市场持平;互联网车险规模降幅超四成,造成电商总体业务负增长。当前,互联网车险模式尚不成熟,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商业车险费率改革后,电网销价格优势受到冲击。”
正因如此,受访业内人士普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未来,在新的市场形势下,需要全行业共同探讨和研究适应直销业务和保险新业态模式的发展规律,探索和构建符合互联网线上业务发展规律的监管体系,推进电商建设发展。
(编辑:赵萍;zhaoping@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