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国资本市场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引入更多境外中长期资金,优化投资者结构,助力完善资本市场稳健运行生态。
在此背景下,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A股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Wind数据显示,2021年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金额达4321.69亿元,创历史新高,相较2020年全年的2089.32亿元增长106.85%。其中,沪股通累计净买入1937.27亿元,深股通累计净买入2384.42亿元。
此外,QFII新规落地后,2021年境外投资者的投资范围再度扩容。2021年10月份,证监会公布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公告,新增开放商品期货、商品期权、股指期权三类品种,参与股指期权的交易目的限于套期保值交易,已于2021年11月1日施行。另外,商品期货、期权国际化品种范围不断拓展,目前已有9个品种向境外投资者开放,其中2021年新增原油、棕榈油期权两个品种。
从最近几个月的一系列政策来看,2022年资本市场将通过完善制度规则提高开放水平,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同时进一步提高境外投资者投资便利。
监管部门对于扰乱A股正常运行秩序的“假外资”释放出严监管信号,以维护沪深港通平稳运行。2021年12月份,证监会就修改《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若干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明确“沪深股通投资者不包括内地投资者”,旨在规范内地投资者返程交易行为,对所谓“假外资”从严监管。
同时,监管部门优化完善沪伦通机制,进一步畅通外资投资渠道。2021年12月份,证监会表示,拟修订完善沪伦通相关规则,拓宽适用范围。境内方面,将深交所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纳入。境外方面,拓展到瑞士、德国。
业内专家认为,立足于制度开放基础,对内全面推进注册制,对外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2022年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望继续提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提高境外投资者对我国债市的参与程度,可带来更多增量资金供给,有助于完善我国债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进一步推动债市扩容,更好地发挥债市在支持企业融资、向实体经济输血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利于增强债市发展新动能,对建立更加开放、有活力的债券市场有着积极意义。另外,外资加大对人民币债券的投资,境外资金的流入有利于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提升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属性。”中诚信国际研究院助理总监卢菱歌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于如何进一步促进双向开放,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内开放,必须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对外开放,要积极探索境外投资者在国内发行债券、股票、存托凭证等,推进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必须建立在制度开放基础上,在证券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法律制度,与证券法相配套,形成证券市场双向开放的法律制度体系。
卢菱歌表示,一方面,可以考虑持续健全税收、信用评级、会计等基础制度,推进境内外规则对接,提升境外机构投资的便利程度;另一方面,继续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完善风险对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