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业板注册制下首批18家企业去年8月24日上市到一年后的182家,这一历程体现的是创业板坚守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的定位,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
数据显示,上述182家公司中,有近四成集中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五大行业。这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提出的“推荐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创新创业企业,以及其他符合创业板定位的企业申报在创业板发行上市”的要求是相符合的。
不仅如此,在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过程中,综合考虑预计市值、收入、净利润等指标,设置了多元化、更丰富的上市条件。这种包容性、适应性的制度安排,拓宽了资本市场的“入口关”,满足了更多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激活了存量市场,给创业板乃至全市场带来了新气象,为未来在全市场推行注册制改革打牢了基础。
而更为重要的是,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无不体现出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审核理念。就像对注册制下的创业板拟上市企业的审核,节奏更为紧凑,从受理到过会平均用时在150天左右。这样的审核周期,较注册制实施之前大幅缩短,审核效率大幅提高,透明度进一步提升。
从18家到182家,看似只是一个数量的变化,背后体现的是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稳步前进,在为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提供有力支持的同时,推动A股市场基础制度的进一步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