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下,深交所2020年6月22日受理第一家公司IPO申请,至今已满一周年。据梳理,截至6月22日,创业板注册制下共受理618家公司IPO,其中143家公司已挂牌上市,首发实际募集资金1168.34亿元,总市值达到1.8万亿元。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创业板注册制试点运行情况整体良好,一年时间里,创业板发行质量有保障,助力更多中小企业实现上市融资,得到了市场充分认可。
创业板IPO受理常态化推进
深交所网站信息显示,截至6月22日记者发稿前,创业板注册制下共受理618家公司的IPO申请,其中目前处于受理阶段的37家,已询问184家,上市委会议通过33家,提交注册71家,注册生效171家,终止注册2家,中止30家,审核不通过6家,撤回84家。
市场人士认为,一年来,创业板不断升级基础制度,优化操作流程。例如,深交所开发了创业板发行上市审核业务系统,对发行上市的审核标准、审核进程、合规要求等全面公开,实行电子化、规范化、智能化的审核方式。
“注册制以市场化选择方式引导资金流向优质企业,上市公司质量‘关口’前移,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向好发展和转型升级,同时加速投资回归业绩本源,激活了市场发展的活水。”粤开证券研究院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梦洁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提升了对创新企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门槛。《证券日报》记者梳理深交所披露的“审核不通过的情况”注意到,实际控制人和公司合规性是监管部门所审核的重要因素。上述审核不通过的企业中,有2家企业“落榜”与实际控制人的稳定性或认定理由充分性不足有关。
例如2月2日,灿星文化收到深交所发布的终止审核通知中显示,发行人在拆除红筹架构后,股权架构设计复杂,认定实际控制人的理由不充分、披露不完整,不符合相关规定。此外,速达股份也因实际控制人问题被问询,最终止步于审核流程。
与科创板形成良性错位竞争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6月22日,注册制下创业板共有143家上市公司,首发实际募集资金达1168.34亿元,总市值达到1.8万亿元。
从行业分布来看,上述143家公司中,机械设备、电子和化工行业数量占比较多,分别有23家、16家和14家,首发募资金额分别为127.86亿元、145.77亿元和107.8亿元。
陈雳认为,从属性上来看,当前科创板明确定位于支持“硬科技”,破解“卡脖子”等问题。因此,当前科创板公司主要以芯片半导体企业和生物医药企业为主;而创业板则主要是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行业范围相对更宽。
陈梦洁表示,与科创板强调科创属性有一定区别,创业板的定位为服务“三创四新”。根据相关规定,符合创业板定位的企业应属于契合“三创四新”的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创业板强调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依靠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
“创业板的定位与科创板形成良性错位发展,比如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这两类公司不属于科创板定位服务范围,更适宜申报创业板。”陈梦洁表示。
谈及未来创业板注册制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陈雳认为,一方面是继续完善退市机制,畅通好“入口”和“出口”,为市场腾挪出更多资源,实现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格局;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在稳步推进注册制背景下,投资者对于公司的判断更取决于信息披露的质量,披露不完全、披露虚假信息都将导致不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利于维护市场公平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