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马嘉
“业绩被质疑造假”的风波还未平息,一季度净利润同比暴涨近70%、日均收入约8000万元的牧原股份又欲发行95亿元的可转债。此举不但引发外界“疑云”,更导致其董事长秦英林被证监会约谈。“不差钱”的牧原股份究竟为何巨额发债?募集来的资金又将用在何处?
董事长因“顶风”发债被约谈
最近的牧原股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3月初,有知名投资人发文质疑牧原股份业绩造假,引来深交所对其问询。随后牧原股份发33页长文对“公司固定资产、毛利率过高、利用盖猪舍卷钱”等问题作出回应。当前深交所仍在对牧原股份的回应进行核查。
平静的日子没过两天,牧原股份向证监会要求,向社会公开发行面值总额95.5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期限六年。牧原股份称,公司将在2020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实施后,择机启动可转债发行。财报上赚得盆满钵满的牧原股份并不缺钱,为何要发行巨额可转债?此举不但引发外界“疑云”,还导致牧原股份董事长被证监会约谈。
根据公告,证监会发现牧原股份违反了《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决定对其董事长秦英林采取监管谈话措施,要求秦英林于5月11日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到证监会接受监管谈话。证监会表示,上市公司发行证券前发生重大事项的,应暂缓发行,并及时报告中国证监会。而牧原股份董事会秘书、首席战略官秦军也曾公开表示,“我们在程序上确实有失当的地方。”
日赚8000万元 “不差钱”
牧原股份缺钱吗?今年一季度,在新希望、温氏股份、正邦科技、天邦股份等竞争对手出现净利润大幅下滑时,牧原股份净利润暴涨约70%,实现净利润67亿-73亿元,平均每天收入约8000万元。根据2020年业绩报告,牧原股份去年实现营收562亿元,净利润更是超300亿元。另据《关于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2020 年度募集资金存放与使用情况的核查意见》,截至2020年12月31日,牧原股份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余额为 3.6亿元。由此可见,牧原股份的账面也并不缺钱。
不缺钱为何还发债?牧原股份相关负责人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随着公司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取得与其规模相匹配的资金投入。公司结合市场状况和运营需求,充分发掘潜力,积极开拓多渠道融资模式,选择合适有效的金融工具,以支撑公司的正常发展和运营。
一位参与了5月12日举行的对牧原股份调研活动的投资者告诉中国商报记者,牧原股份此次欲发行的95亿元可转债原计划3月底发行,是在“业绩被质疑造假”风波之前就已经计划好的。而证监会在审批牧原股份的发债申请时,发现这一问题还未得到解决,故才有了此次对牧原股份董事长的约谈。同时,牧原股份在调研活动上也并没有回避这一问题,表现出很积极的态度。
牧原股份此次发行可转债或还是为了扩建猪场,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上述投资者表示,“牧原股份的模式是自繁自养,没有个体养殖散户的加入,若要扩大市场份额,自然还要建更多的猪场,备更多的能繁母猪和仔猪。”牧原股份方面也表示,目前已规划的年出栏过百万头的子公司已超过20家,还有很多子公司没有充分释放产能。
为何冒险扩张
对于部分养殖企业、散户来说,在当前的生猪价格下,扩张或意味着扩大亏损。卓创资讯分析师王亚男告诉记者,5月以来,自繁自养的生猪盈利均值累计下滑超过40%;而仔猪育肥已经出现亏损,一头商品猪的盈利累计下滑472.92元。当前的生猪价格已经触及养殖户心理防线,但市场上的肥猪仍未消化完毕,在短暂涨价后生猪行情仍有下滑可能。
牧原股份也承认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价格有望触底。牧原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对行业来说,2022年、2023年生猪价格可能出现底部,公司需要做好在2022年迎接价格低点的准备。
而筹集资金、建设项目或许就是牧原股份在生猪价格触底前所做的准备。一位长期观察生猪养殖行业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当前的猪价下跌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并不是供应量和需求量平衡后的真实表现。一方面,市场对价格悲观,养殖端都在积极抛售肥猪导致价格下跌;另一方面,屠宰企业收购生猪的难度降低了,也在趁机抄底压价。从上市猪企公布的成本线来看,多数还在瞄准盈利空间积极扩张,这就说明市场上还是缺猪。对头部企业来说,把更多的资本用在扩张产能上仍当前的主要任务,即使后期产能过剩,市场也会率先淘汰规模小、产能差的企业。
牧原股份相关工作人员表示,2021年前三四个月的建设仍相对比较密集,公司目前已有合计接近1亿头产能的土地储备,现在的目标是优质产能建成达产、提升生产效力、降低生产成本。牧原股份扩张的底气或也来自其成本优势。牧原股份一季度完全成本16元/公斤左右,已经领先于同行业竞争对手。而牧原股份计划将成本降至11元/公斤左右,牧原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生猪价格在18-20元/公斤,明年猪价预计低点可能到15-16元/公斤,不太可能出现10-12元/公斤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