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深圳“十四五”规划建议)近日通过。深圳“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合成生物、新型显示、关键新材料、基础软件等领域,实施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技术攻关计划;强化深圳天然气交易中心交易平台功能,探索建设深圳国际原油交易中心;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创新发展,推动恢复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功能;构建完善“4+2+2+2”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
深圳“十四五”规划建议预计,二〇二〇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8万亿元,居亚洲城市前五,地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内地城市前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处在全国大中城市最低水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3%,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深圳“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到二〇三〇年,建成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收入大幅跃升,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全面建成,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能级跃居世界城市前列;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和资源配置功能显著增强,国际交流更加广泛,成为全球重要的创新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跻身全球先进城市行列;建成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以先行示范标准完成国家碳排放达峰行动任务。此外,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二〇二〇年基础上翻一番。
关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深圳“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新经济发展国际领先,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更高台阶,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左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特区精神和新时代深圳精神充分彰显,城市文明程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形成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品牌。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收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多样化、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丰富,全覆盖、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更加完善,建成“近者悦、远者来”的生态之城。
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城市治理制度体系更加完备,城市治理的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更安全、更具韧性。
此外,深圳“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深圳路径”,面向前沿领域共性需求,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合成生物、新型显示、关键新材料、基础软件等领域,实施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技术攻关计划。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积极参与量子信息、高端医疗器械、脑科学、细胞和基因、空天科技、深海等领域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加快突破一批前沿性引领性技术。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新机制,“一技一策”突破关键技术。
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深化对内经济联系、增加经济纵深,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提升“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打造“深圳设计”“深圳品牌”,以高质量产品、高效率服务、高性能供给创造和引领国内市场需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创造更多高收入就业岗位。提升金融支付结算便利性,畅通供需两端资金资本循环。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完善空港、海港、铁路和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智慧物流、保税物流、冷链物流,打造国家综合物流枢纽节点。
充分释放消费潜能。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提升消费基础设施水平,打造世界级地标性商圈,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国际国内旅游消费目的地,吸引集聚高端消费。推动线下经营实体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促进实物消费提档升级,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大力发展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超高清视频、智慧家居等新型消费,提升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等领域消费品质。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发展网络直播、互动娱乐、体验消费。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支持商贸企业“触网上云”,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商业新模式。探索开展市内免税业务,研究规划建设国际免税城,推动免税经济发展。
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要素确权、定价、交易、监管等制度,在土地管理、技术成果转化利益分配、人才流动和工时薪酬等方面实施更加灵活的创新举措。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完善土地二级市场规则,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深化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推出深市股指期货,探索设立“丝路板”,优化私募基金市场准入环境,推动数字货币应用,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事权和财权划分,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率先建立数据权属界定和保护利用制度,构建全球领先的数据要素市场。
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在内外贸、投融资、财政税务、金融创新、出入境等方面,探索更加灵活的政策体系、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与国际接轨,推动在深设立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放宽前沿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落实外资企业在金融服务、政府采购、补贴政策、出资方式等方面国民待遇,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政策和服务体系,提高企业适应利用国际规则能力、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坚定维护深圳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和资产安全。扩大金融业、航运业等对外开放,实施国际船舶登记、保税加油等改革,强化深圳天然气交易中心交易平台功能,探索建设深圳国际原油交易中心。
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居住证制度,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着力构建社会公共服务多主体参与、多渠道融资、多模式建设、多元化供给新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发展高水平医疗机构,构建便利国际医疗机构、人才、技术、药品和医疗器械准入、使用的规则体系,建设国际医疗合作示范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机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引进更多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优化社会保障机制,完善普惠婴幼儿照护托育服务体系,实现政务服务平台医保政务服务一体化办理。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低碳、海洋经济等产业,构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新引擎。实施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重点发展5G、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智能制造装备、时尚产业等先行性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战略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未来产业引领”计划,前瞻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空、氢燃料电池、增材制造、微纳米材料等前沿技术创新领域,建设未来产业试验区。加快发展若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培育一批专注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构建完善大中小微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适应科技制造小批量、定制化特征,大力发展都市型智造业。
建设全球金融创新中心。打造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创新发展,推动恢复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功能,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前瞻布局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提升金融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水平,完善金融科技产业孵化机制。加快金融集聚区建设,打造香蜜湖新金融中心、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推动金融双向开放,支持设立外资控股的证券、基金、期货、保险公司,促进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产品互认,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债券平台、保险服务中心。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运用金融手段解决环境、社会领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建设金融创新监管试验区,探索地方金融监管立法,推动设立金融法院,试点“沙盒监管”管理模式。
加快释放数字经济潜力。制定数字化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壮大数字经济生产力,实现数字经济五年翻番。实施“5G+8K+AI+云”新引擎战略,加快推进未来城市场景应用和融合,打造鲲鹏生态体系,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数字货币、区块链等数字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培育平台经济等数字化新业态,拓展数字创意、数字影音等数字文化内容。实施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大力支持工业机器人、传感器等发展,建设更多灯塔工厂、无人工厂、智慧车间,发展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加快金融、物流、零售、旅游等服务业数字化进程。
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坚持“房住不炒”,多措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构建完善“4+2+2+2”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推动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健全公共住房分配管理、封闭流转和各类公共住房定价机制,完善公共住房租后监管制度。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建立健全经济适用、品质优良、绿色环保的住房标准体系,提升物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改善城中村居住环境和配套服务,打造整洁有序、安全舒适的新型社区。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强化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平台作用,加强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市场应用,培育一批绿色领军企业。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资源、高效储能等产业,健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示范园区。实施“绿色建造”行动,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加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推进能源结构清洁化,加快发展智能电网,建设绿色清洁能源中心等重要平台,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探索实施超低能耗、近零能耗示范工程。(中新经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