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公共风险和财政风险同时上升,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所以要拓展政策的空间,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完善地方财政运行。”12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地方财政经济运行”调研成果发布会上说。
日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先后派出四个调研组,分赴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4个地区的8个省份16个市16个县进行“地方财政经济运行”大型调研,也揭开了地方财政风险的真相。
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在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我国财政收支差距进一步加大。
财政部收支数据显示,今年1-10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6759亿元,同比增长5.9%。相比之下,1-10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7775亿元,同比增长10%。
“我国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支出刚性增长趋势没有改变。”财政部部长助理戴柏华这样分析。
以辽宁省为例,今年1-10月份,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99.4亿元,实现了2014年9月份以来的首次正增长。同时,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395亿元,收支缺口依旧不小。
辽宁省财政厅称,全省与群众利益相关的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农林水、住房保障等涉及民生的支出保持在75%以上。
据悉,辽宁支出方面的情况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地方财政经济运行”东北调研组的报告基本吻合。调研报告显示,东北地方财政支出的刚性更突出,交通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地方配套投资压力大,体制改革和政策性增支负担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缺口压力大。
这些问题在其他地区同样存在。今年前三季度,湖南和江西支出增幅明显高于收入增幅。“地方财政经济运行”中部调研组在有关湖南和江西的报告中就指出,(当地)在地方财力有所减少的情况下,养老金政策调标和机关事业单位调资等刚性支出资金需求有所增加。
对于财政收支矛盾问题,以东北地区为例,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全厚提出,应拉长地方财政收支管理视角,不能只盯住一个年度的收支平衡,应引导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盈余积累下来,建立规范的盈余资金使用方法,从而应对财政运行的周期性波动。
地方纠结财政运作“度”
今年以来,地方债务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专家认为,在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仍需警惕由此带来的财政风险。
“地方财政经济运行”调研组此次把重点也放在了地方债务风险、地方融资平台和PPP的推进等几个方面。
调研报告称,通过近年来的债务置换和新增债务规模的有效管控,债务的增长情况得到明显遏制,政府付息成本大幅度下降,但是不能完全依靠这种模式来规避风险。同时,各地在PPP和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推进中还存在“一哄而上”、“一P就灵”的误区。比如部分市县通过保底承诺、回购安排、明股实债等方式将PPP异化,利用基金进行“优先劣后”分配等等,隐蔽性更强,加大了监管难度。
“地方债务产生压力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同时为了发展还得借钱,这是让地方政府纠结的事情。如何既能施展空间,又能控制风险,这个问题需要好好研究。”刘尚希说。
事实上,近段时间以来,有关部门在防控地方债等风险方面动作频频。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将实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坚持分级负责、及时应对、依法处置的原则,以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切实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专家认为,如何把握好财政运作的“度”,在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找到平衡,是对地方政府能力的重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