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权威人士详解沪市公司运行情况:经济实力担当 整体稳中向好
发布时间:2019-08-23 10:24 | 来源:中国证券报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见证了中国经济波澜壮阔的成长史。现在,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上市公司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盘、优等生和主力军,其运行质量如何辩证看待?对“爆雷”公司的监管情况怎样?广大投资者如何有效避雷、防雷?如何建立更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访了上交所有关部门负责人、市场资深人士和有关专家学者,就这些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深入研讨,共商良策。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事实证明,沪市主板公司已成为有底气、有韧性,经得起风浪、抗得住摔打的实力担当。在宏观经济内外部环境更为复杂的当下,尽管上市公司风险有所增加、业绩有所波动,但这都是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并不掩盖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向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的主旋律。作为资本市场的一线监管机构,交易所始终坚持以推动上市公司提升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为根本要务。对风险问题公司,绝不手软;对质优规范公司,大力支持。同时,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是市场各方共同的职责,需要大家凝心聚力、同心同向,以开放、理性和包容的心态共同助力上市公司迈上新台阶,迎接新征程。

  一、近期,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运行情况比较关心。沪市公司整体质量如何?如何看待近期一些公司出现的风险事项?

  对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和风险情况,需要坚持辩证思维,全面、客观地看待。沪市蓝筹主板市场上,绝大多数沪市公司专注主业、讲求规范,是我国实体经济当之无愧的“基本盘”,问题公司尤其是重大风险公司,实际仅是一小部分。业绩绝对数上看,沪市公司2018年度实现营业收入33.5万亿元,占GDP约37%,净利润2.80万亿元,其市场容量和深度今非昔比,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大大增强。业绩相对数上看,沪市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1%(实体企业增速13%)和4%(实体企业增速7%),主营业务增速仍然较快,盈利能力较2017年度明显放缓,与整体经济情况基本吻合。运行质量关键指标上看,经营性现金流为正数的公司1194家,占比达到80%;扣非后净利润连续三年为正的公司1117家,约占75%;沪市公司整体资产负债率为61.3% (扣除金融业),近三年均在61%左右,基本维持稳定。投资者回报上看,2018年度分红金额9100亿元,约480家公司连续三年每年分红30%以上,约80家公司连续三年每年分红50%以上。

  一些上市公司出现市场反响强烈的恶意违法违规行为,归根结底,是其不诚信、不规范的结果,必须加大惩处力度、以儆效尤。近段时间,诸如“两康”等问题公司浮出水面,集中表现出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违规行为,且经常交织出现,个别公司造假金额巨大、违规情节严重,市场深恶痛绝。这些公司之所以目无法纪、肆意违规,其根源就是这些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和董监高在内的关键少数丧失底线,毫无敬畏法治、敬畏投资者之心,以为一时的遮掩就能瞒天过海,却忘了迟早会有真相大白、水落石出的一天。这个过程中,一些中介机构也没有真正履行其资本市场“看门人”的职责,在专业把关、核查验证的过程中缺乏职业操守,未能勤勉尽责,有的甚至推波助澜,与上市公司等沆瀣一气、同流合污。对于这些违规主体,必须加大惩戒力度,通过强有力的行政处罚、刑事追责、民事赔偿和诚信记录等立体追责体系,提高违法违规的成本。这样才能杀一儆百,切实捍卫市场“三公”原则。

  近期,也有一些白马股仅仅因为业绩波动被市场诟病“爆雷”。其实,此“雷”非彼“雷”,要在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背景下认识上市公司出现的一些新情况。目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节奏正在相应调整,实体经济结构正在转型升级,上市公司也在主动适应、调整,提质增效。在这一背景下,部分上市公司出现业绩增速放缓,甚至经营困难。对于这类情况,需要注意风险,但也不宜简单泛化为白马股“爆雷”。只要公司经营质量尚好、财务业绩真实,市场和投资者还是需要以价值投资和长远眼光看待,给予适当的理解、包容和支持。监管层也需要实事求是,积极采取措施,支持这些企业转型升级,走出困境。

  二、对于市场关注度较高的“爆雷”公司,监管部门此前是否已经采取监管措施?对风险公司是如何开展日常监管工作的?

  监管机构对风险公司始终保持监管高压态势,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有效的做法,将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并持续改进优化。按照分类监管的总体思路,上交所对风险公司投入更多监管资源,通过快速精准的监管亮剑,防控有关风险和问题的扩散,及时稳定市场预期。一是动态排查风险,坚持对风险公司勤排查、早预防、快处置。定期摸排公司的风险情况和演变,并进行动态风险分类,采取针对性的监管安排。对市场广泛关注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公司治理风险、高比例质押风险等,上交所也一直紧盯严防。二是注重事中监管,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近年来,交易所不断强化事中监管约束,及时干预不当行为,防止小风险酿出大问题,给公司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今年年报审核中,公开发函问询252家次,帮助投资者更全面准确掌握公司情况、识别风险。日常公告审核中,紧盯现金交易、关联交易、“三高”重组等事项,通过快速问询、监管约谈,有效传递监管约束。三是严惩违规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秩序。重点查处损害上市公司及投资者利益、市场反响强烈的违法违规行为,引导、督促上市公司回归主业、专注经营、努力提升质量。2019年上半年,上交所共作出公开谴责11单、通报批评30单、监管关注45单,还对违规性质极为严重的2名责任人作出公开认定。此外,还有几十单纪律处分正在进行中。

  一些重大个案在前期监管中已经得到有效遏制查处,市场风险得到了及时揭示和释放,维护了市场稳定运行。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的生命线,犹如“氧气”对人的重要性。上市公司稍有风吹草动,不同声音和消息便满天飞,迫切需要有上市公司和监管部门的权威发声。这几年,大家对监管层的敢于亮剑、掷地有声有目共睹。对重点公司、敏感事项,交易所基本都第一时间采取监管措施,传递监管态度、回应市场关注。证监会、各地证监局也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为市场正本清源、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东方金钰向中国蓝田转让控制权一案中,上交所连续发出多封监管函件,最终在监管和舆论的合力下,公司终止控制权转让交易;在*ST毅达信披失联一案中,上交所果断发出监管通报,向市场公开公司无人驾驶状态,最终由独立董事建立信披联系;在市场高度关注的ST康美重大风险一案中,上交所始终与市场和投资者站在一起,迅速发出多封监管函件,证监会快查快处,及时回应市场期待,并通报表示对涉嫌犯罪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在辅仁药业未按期实施权益分派一案中,上交所及时对公司实施临时停牌,向公司发出问询函,最终公司披露其资金实际状况,其违规情况无所遁形。

  市场专家认为,上市公司是公众企业,其股票交易又有连续性,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其外部性和复杂性。在对风险公司的监管处置中,还需要注意把握分寸,区分问题大小轻重,稳妥做出监管处置,做好市场承受、公司利益和投资者需求的平衡。一方面,对于公司在爬坡过坎中遇到的经营困难,监管部门应当督促公司正视问题和防范风险,但也需要有所区分,对主业良好、经营规范的公司,在风险化解保留合理空间,避免对公司化解风险造成被动,甚至引发投资者恐慌情绪。另一方面,对于公司涉嫌造假或违规行为,在调查确认前,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公开问询并督促披露回复的方式,向市场作出提示,平稳释放风险。投资者也需要充分关注问询所传递的监管态度,及时识别风险,作出投资选择。

  三、对风险公司有什么方式可使其及早揭示风险、逐步释放风险?投资者如何避免“踩雷”?

  对发现的问题、线索和风险,全面、客观、及时地向市场公开披露,是帮助投资者及时识别、规避风险的重要方法。从投资者反映的情况来看,比较顾虑的是在毫无先兆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突然爆发风险。及时发出问询,督促公司公告,让投资者能尽早辨识风险,在市场交易中用脚投票,使得风险能够逐步释放,是监管部门一以贯之的工作思路。在对2018年以来沪市关注度较高的30余单个案梳理分析后发现,绝大多数公司是交易所发现问题、发出问询后,引起市场警惕和关注的。随着多次问询和督促披露,投资者逐步识别风险、及时止损、用脚投票,这些公司的股价也有相应反映。统计显示,扣除大盘涨跌幅,这些公司自首次问询前至今,平均市值下降46%,中位数为下降38%。与之类似,沪市这两年立案公司中,自其前期被问询至被立案调查时,扣除对应大盘涨跌幅,期间平均市值约下降28%。可见,经过反复问询和风险揭示,问题公司大都被迫卸下面具,真实面目水落石出,公司风险得以逐步释放。

  资本市场是一个信息多元的市场,既有深入分析、理性探讨的声音,也有一些噱头性、标题式的负面信息,投资者也不宜一概盲从偏信,需要明辨是非,保持独立思考。近期,市场有所波动,负面情绪呈蔓延态势,五花八门的 “问题公司”名单随之而来。有的报道通过耸人听闻的标题吸引眼球,部分长期业绩较好的公司,稍有业绩波动,就被冠以“白马股爆雷”。有专业人士研究后发现,近期各类“问题公司”,不少是未辨真假、不分轻重,有的在关键数值或指标上出现数量级上的差错,有的是早已纠正的历史问题。其余稍有信息含量的问题描述,多数已在前期监管函件中公开,公司股票交易早有反应。投资者还是要有所辨别,找准信息源,不宜偏听偏信,避免可能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专家建议,投资者要避免“踩雷”,还是要返璞归真,回归基本的投资方法和理念,保持良好的投资心态。资本市场投资,风险比较高,也有一定的专业性。投资者要避免“踩雷”,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选择一些长期经营质量稳定的公司股票作为投资标的。这类公司具有历史经营业绩稳定、信息披露质量高、注重对投资者的分红回报和负面新闻报道少等特点。选择这些公司来投资,“踩雷”的风险将大大减少。二是具备对公司价值进行投资分析的信息辨别能力。要充分、及时关注上市公司公告、监管部门函件等官方的信息披露材料,对于市场媒体的分析文章要辩证客观的进行分析,关注是否具有客观事实依据。对于标题类、噱头式、无来源的文章不能偏听偏信,更要避免轻信各种渠道的所谓内幕消息、小道消息。三是克服挣短钱、挣快钱、挣大钱的过于自信心态。证券市场是一个高风险市场,股票价格具有较强的波动性。投资者如果投机心理过强,急于求成,快进快出、跟风炒作,反而容易受到更大的损失。

  四、如何从源头上减少风险公司的出现?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需要依靠哪些方面?

  从源头上减少风险公司的出现,首先需要市场各方主体归位尽责,单靠监管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现在市场有一种声音,认为上市公司出现问题就是监管不到位的结果。

  确实,监管永无止境,需要不断改进优化,提升监管效能。同时,也应当实事求是地考虑风险公司出现的根源是什么、监管资源到底有多少、监管的边界在哪里?重大违规公司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因为上市公司不守诚信、急功近利、违法违规行为所造成的。尤其是一些业绩造假、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更是上市公司“关键少数”毫无规则意识,甚至不惜铤而走险的结果。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面对数以千计的上市公司和不胜枚举的市场参与主体,监管资源还是相对有限的,单靠紧盯紧防战术难以为继。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靠建立市场化的约束机制,让市场各方真正做到履职尽责;也要切实提高违法违规成本,让有违规越界动机的公司和主体有所敬畏、知其进退。

  专业人士分析,有效发挥市场各方监督合力,需持续深化资本市场制度改革,完善市场化约束机制。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核心是要通过机制安排和制度建设,来充分调动市场各方主体的主动性,促使其发挥应有作用,真正形成行之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很多市场有识之士指出,要以增强市场约束作为主要考虑,着力完善市场供需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交易机制等。通过这些机制的完善,形成比较准确的价格信号,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培育讲诚信、守规矩的市场文化。上市公司的股价要合理反映公司价值,引导其承担自我完善、自我规范和自我提升的主体责任,坚持“四个敬畏”、严守“四条底线”;中介机构的收费要与其执业质量和责任担当相匹配,推动其勤勉尽责,当好资本市场的“看门人”;投资者要强化风险意识、聚焦公司价值,不能仅靠技术化的高抛低吸,更应避免盲目跟风炒作、短期投机,真正形成价值投资、理性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基本理念。



责任编辑:桑妮
最新文章
中国城商联成立商旅文产业发展工作… 发改委:1—10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 发改委:正抓紧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基… 前9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发改委:三大举措进一步激发国内消… 前10月6217.8亿 对外投资合作稳中… 发改委:提高PPP项目科学性 为PPP… 国资委要求央企全力以赴稳增长
推荐文章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2届年会在马尼…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中国综合品牌展览会在多米尼加举行 乌克兰愿“合理妥协”以推动四国峰… 日本10月出口额同比下降9.2% 古特雷斯对美国政府犹太人定居点政…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乘客增加 国际航… 中国代表呼吁加强上合组织与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