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在昨天举办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投资说明会”上,我有幸听到了成都副市长、成都市投资促进委员会主任等成都市主要领导对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概念的解读,以及成都为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所做的规划和部署。在此,我也想谈一谈我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看法。
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
官方对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义是:中国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同时也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对外门户,表现为全国层次的中心性和一定范围的国际性两大基本特征。其主要功能我总结为两点,一是把成都打造成继北上广之后,中国西部地区的信息中枢;二是以成都为高塔,辐射周边地区,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 信息中枢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与各国的经济、贸易、文化往来中,城市发挥了重要的平台作用。如果按照地区来划分,北京代表中国北方的政治枢纽,上海广州则是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港口,而在西部地区则需要由成都、重庆这样的城市来带动我国西部地区向西开放。
为了推进供给侧改革,发展科技与文化创新,必须要以城市为载体,因为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可以提供科研和文化发展必要的场地,以及便利的交通和住房,这些都是人才入驻的基本条件。尤其在中国的西南重镇,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等因素影响,更加需要这样的城市。
· 高塔
另一方面就是国家中心城市将起到高塔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以上海为例,上海是我国经济贸易中心,GDP稳居中国城市之首,上海在发展的同时,也把南京、苏州、浙江等长三角城市一同带入了高速发展轨道。在上海的辐射作用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态势一直保持着良好势头,是我国最繁荣的经济圈。同样,京津冀和珠江三角洲都是以中心城市为高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而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同样在于发展成渝城市群。
而成都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的改革措施,其中有两个方面我认为最重要,一是成都的城市规划,二是成都的人才战略。
从城市规划看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在今年7月,成都对去年启动修编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再次修改完善,将以“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空间发展战略。在这份规划中,我注意到了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就是“重塑城市经济地理,打破城市圈层式发展格局,打造新的城市发展轴线”。
城市圈层式发展就是我们俗称的摊大饼,北京就是典型的摊大饼格局。之前我看过一份数据报告,说是对比北上广深四大城市,北京人下班不能准时回家的比例最高,占62%。上海最低,占55%。是因为上海人恋家,北京人热爱工作吗?不是。是因为北京人想回家回不去。在北京生活过的都知道,北京上下班就像涨潮退潮一样,早上是一群人从城外往城里涌,晚上到了退潮时间,再从城里涌到城外。
之所以有这样的潮汐时间,主要原因就在于北京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圈层模式,一层一层的往外增加,而重要的政府办公机构、商业中心等都在市里。北京有3000万人口,城里没地方住怎么办?只好往外迁移,于是北京这张饼越摊越薄,交通越拉越长。到了今天,北京是四大一线城市里面积最大的,同时也是上下班通勤距离最长、拥堵时间最长、打车单次费用最高的。在北京周边有天通苑、回龙观这样的大型住宅区,但是这些住宅区也只有和生活有关的配套设施,无法为居住在这里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因此天通苑这个亚洲最大的居民区才被称为“睡城”。现在类似天通苑这样的小区已经开始扩散到北京以外了,比如燕郊就是其中之一。
北京的城市规划有很多历史原因在里面,想要快速调整是不现实的,所以才规划了雄安新区,并称之为“千年大计”,因为它肩负着缓建首都职能、解决北京城市病的重任。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成都的规划,明确提出了“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中心结构,也是最合理的城市规划。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曾将城市形象地比作是一种“容器”,认为其魅力就在于可容纳诸多要素与丰富多元的文化,而这种理论在我们今天依然成立。多中心城市将促进文化的流通,并极大程度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但是在这里,我也想提出一些城市规划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国内很多城市都在开发新区和副城,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副城的基础设施薄弱,吸引力不足,无法真正起到分担中心城区压力的作用,最后反倒为摊大饼的城市规划提供了一块额外的“面饼”,让这张饼变得更大。而且新城区在刚刚建立时,都是以房地产业为主,人进来了,但是产业和配套服务没跟上,最后人还是要进到城里工作和消费,反而增加了交通压力。
所以在欧洲有人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规划理念,也就是用一圈永久性的农田把城市包围住,防止城市无限制地扩大。而那些放不下的产业就转移到周边的城市,在大的范围形成多中心支撑的局面,同样也可以起到分担中心城区过度集中的经济活动与多元职能的作用。
从人才政策看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在国家的发展中,人才是第一资源,尤其高端人才是国家创新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在一个国家里,人才分布于各个城市中,而最能吸引人才的城市,才最具有发展潜力。因此,重视人才,制定高层人才战略就成了推动城市经济升级的关键之举。在昨天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投资说明会”上,成都副市长刘烈东也着重强调了成都的人才战略,并表示未来将会继续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
除了成都以外,很多城市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人才政策,可谓是求贤若渴。不仅如此,成都还对引进的人才进行了分类,其中的A类高端人才将获得300万元的资助将近。成都之所以会对人才进行分类并根据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
首先,高端人才在城市人力资本中占据着引领地位。他们在企业的发展中有很强的主动性,能够带动产业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包括调动市场、研发产品、制定制度等方面的变革都离不开高端人才。而城市只有在随着时代的变化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从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因此,从城市经济增长整体上看,高层次人才是城市人力资本的关键,在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其人力资本存量的高低反映了城市经济增长潜力的大小。
其次,高端人才为城市发展提供主要动力。在过去,城市的发展主要靠物质,远的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因为沿海,可以煮海为盐,因此在经济上占有很大优势;近的像大庆,山西,因为有能源资源,所以城市发展迅速。到了今天,城市经济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知识,而知识掌握在高端人才手里,并由他们传播和创造新的知识。因此当高端人才聚集,就可以形成城市创新引擎,助推高科技产业发展。
在成都的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中,提出了要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其中的科技中心就必须依靠顶尖的人才来实现,因此成都才会实行人才分级,以便更好地吸引高端人才入驻成都。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包括一带一路的提出,以及前不久刚刚闭幕的金砖峰会,打通了中国和世界国家的贸易路线,让国外的资本和技术能够进入中国,共同发展。那么当国外的资源来到中国后,依据什么来决定留在哪个城市?资本、技术优势固然重要,但他们更看重的是城市是否拥有人力优势,以及这些人力资本能否转化为资源,并带动技术发展。也就是说,吸引和培养人才将有助于城市提高自己身的竞争力。成都要想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成为中国西部向西开放的信息枢纽,就必须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人才优势,从而加强整个城市的竞争力。
目前,成都已经开始着手实施了“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的城市规划和优厚的人才政策,那么除了这两点外,打造国家中心城市还需要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吸引资本,这也是昨天召开“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投资说明会”的主要目的。就目前来看,成都所做的一切已经为资本进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吸引资本必定不是难事,政府只要投入一点引导资金,将会有大批的资本随后跟进。届时,成都也将成为中国西部的一颗明珠,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