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莱芜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莱芜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立足打造省会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围绕推动“四个发展”、建设“五个莱芜”,依法规划建设管理城市。
完善城市路网
完善外环路系统,建设钢城-莱城-雪野旅游区快速通道,实施中心城区西部和北部片区道路建设,优化经济开发区道路交通条件。建设长兴路(长勺路至香山路),实施凤凰路北延、汇河大道东延工程,对长勺路(鲁中大街至汶河桥头)、凤城东大街(长勺路至大桥路)进行提升改造。到2020年主城区基本建成东西直达、南北畅通的方格状城市道路网。相继完成市区主次干道改造提升工程。
棚户区、城中村和城市危房改造任务
莱芜市人民政府在《关于开展“美丽城镇”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中的“城市更新工程”主要针对莱芜旧城改造、棚改等问题进行,“美丽城镇”建设行动城市更新工程将城边村、城市危房、建制镇区、采煤塌陷区纳入棚改范围,力争到2020年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城市危房改造任务。
建设公共停车设施
规划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城市公共停车场、路内停车位,配套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十三五”期间,试点建设机械式立体停车楼,在条件成熟区域合理利用城市广场、绿地等地下空间建设地下停车库。
建设低碳出行设施
分期分批实施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改造,因地制宜建设游步道、自行车道及必要的绿色通道服务设施和标示。逐步完善主城区公共自行车交通网络。
建设海绵城市
新建小区和建设项目严格按照海绵城市标准要求进行建设,抓好既有小区改造达标,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5%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标准。
实施城市绿化工程
“十三五”期间,对青草河(鲁中大街至大汶河段)、红土河(鹏泉大街至青草河段)、莲河(北坦路至峪溪湿地公园段)、大汶河(高新区段)进行河道综合整治,实施红土河景观建设、城西湿地公园和城区内小游园绿地建设,完成峪溪湿地公园、清泉公园、野生动植物园、生态植物园及雪野生态湿地建设。
水环境综合治理
继续推进汶河河道治理。到2020年,将城区外围大河及市区10条河道沟渠全部治理完成,完善河道防洪排涝、补源涵养及生态景观功能。建成区基本消灭黑臭水体。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逐步对龙潭大街、凤城大街、长兴路、嬴牟大街等部分路段进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改造,建设地下综合管廊30千米,探索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
供排水设施建设
建设雪野-莱城输水管线,提升生活用水水质,到2020年底市区范围内实现供水企业抄表到户80%以上,2020年前争创国家节水型城市。推动市区污水处理厂外迁,在方下建设规模15万吨/日的大型污水处理厂。2020年底初步形成城市排洪防涝工程体系,达到五十年一遇的城市防洪标准。
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2016年初步建成餐厨废弃物处理和收运体系,2017年底完成建设环保静脉产业园项目。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新建小区配套建设环卫基础设施。
供热燃气设施建设
2020年底,全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2000万㎡,基本完成直供到户和换热站整合改造工作。农村新型社区基本实现天然气村村通,全市天然气用户达到16万户。
健全公共服务设施
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打造城市社区一刻钟服务圈。2017年年底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新建学校应统一配套学生集中就餐场所,已建学校加快配套完善。2017年底,在城市消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空白点,市级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社区普遍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
强力推进城市雾霾治理,淘汰污染重、能耗高的落后产业和过剩产能。普及城市集中供热,2017年底前全面淘汰达不到超低排放标准要求的燃煤取暖锅炉。全面推广车用燃油国五标准,增加天然气供应,严厉打击大气污染违法行为。2020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比2013年改善50%左右。
推进节能城市建设
城市新区全部按照绿色城区标准建设,新建工程全面执行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标准,推广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因地制宜推进地热能等新能源应用。
提升建设工程质量
切实治理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提高建筑抗震等级。2017年新建高层住宅实行全装修,2018年新建高层、小高层住宅淘汰毛坯房。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提高建筑质量和结构安全水平,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提升城市管理效能
要求强化规划实施管理,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创新城市智慧管理,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建设智慧城市、智慧社区。通过手机APP等构建智慧城市-数字城管信息平台,提高物业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