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众眼前急事、小事抓起,攻难点、解痛点、通堵点、补断点,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实好“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基层联系点制度,叫响“串场河畔党旗红 为民办事立新功”行动品牌,办好更多“雪中送炭”“人人叫好”的好事实事,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盐城市认真贯彻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部署安排,通过深入走访调研,把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我们不舍得离开这”
阳光下的红卫小区干净敞亮,大门处几位老人闲话家常。“孩子好几次想接我们老两口过去住,但我们不舍得离开这里。”82岁的吴春兰最开心的事,就是在小区里散步唠嗑。老人回忆说,以前,小区水泥路坑洼不平,下雨天容易摔倒,家中房顶漏水更让人头疼。“现在,整治后的小区焕然一新,老问题一个个都解决了,我们这些老住户也越住越有感情。”
“红卫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均为房改房,共9幢229户,其中70岁以上的老人占三分之一。”文峰街道文曲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勇梅介绍,小区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2019年,文峰街道将其列为第一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新增机动车位、健身广场等基础设施,按照省级宜居小区的标准进行改造。2020年,红卫小区被评为省级宜居示范小区。
加快安置房建设,圆百姓安居梦,是盐城聚焦民生需求“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安置房建设,成立专班推动安置房各项工作。目前,盐城市区定点建设的26处安置房均已开工,涉及3.7万住户,预计今年年底陆续交付入住。”盐城市住建局住房保障中心主任肖伟说,市住建部门推动安置房周边的学校、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安置房品质不低于普通商品房,让被征迁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小区没有垃圾异味”
位于中南世纪城小区边的垃圾运输中转站,许多垃圾桶整齐摆放,干净整洁。而在以前,因垃圾桶清理不及时,污渍遍地、臭气熏天,人们不愿意近距离扔垃圾,而是站在远处抛,导致垃圾散落一地,环境越来越差。
“即便是炎热的夏天,我们也很少闻到垃圾桶散发出异味。”中南世纪城业主柏存静说,小区经常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现在,我们教导孩子不仅要把垃圾扔到桶里,还要分类投放,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对市区主干道两侧、商业网点、住宅小区等进行集中摸排,要求各区加强住宅小区、商业网点等部位垃圾收集设施的检查督促和协调,及时更换破损垃圾桶,住宅小区和商业集中区内部垃圾桶每周至少清洗一遍,确保所有垃圾收集设施完好、整洁。”盐城市城管局环境卫生管理处副主任邵晓军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各县(市、区)主城区共有104183只垃圾桶,要求每周清洗一遍。市区共更换破损垃圾桶8690只,并及时解决垃圾收运过程中污水滴漏问题。
交通事故“云上”快处
去年国庆期间,盐城高铁站口,陈韦驾车不慎追尾前方正常行驶的车辆。“女士,请您近距离将镜头对准车辆碰撞的位置。”接通陈韦拨打的报警视频电话,“云车通”服务台民警立即通过视频远程指导陈韦拿着手机绕车一周。1分钟不到,自动拍照取证完毕,双方将车移到路边,5分钟不到,事故责任认定书发送到陈韦手机。
“‘云车通’主要采取线上线下支撑体系,线上对事故进行在线定责、定损、救援等;线下采取同步办和就近办的原则。”盐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事故大队副大队长征伟介绍,该机制实行“一台五方”,通过平台联通事故处理涉及到的交警、保险、维修、医疗、当事人,五方人员实时同步。
去年以来,盐城市公安局针对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繁、周期长、误解多等问题,创新“云车通”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服务机制,实现事故处理“云上办、同步办、就近办”,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规范透明、周到贴心的服务。截至目前,“云车通”远程处理交通事故16059起,定责10357起,调解122起,人伤直赔349人次,直赔金额472.56万元。分流同期道路交通事故警情总量的70%,轻微交通事故处理较以往每起平均缩短20分钟。(本报记者 华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