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龙(右)和同事深入小区开展工作
朱小龙,是成都成千上万名城管执法者中的一员。“城市的保姆”是他从业4年来,对城管执法角色的新认识,为了让城市变得更美好,朱小龙愿意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细到走进小区翻看垃圾桶,小到将占道的货物往店里搬,大到运渣车不密闭运输的罚单开具……这些便是朱小龙工作的日常,“我们就是在这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中,细心而坚定地维护着这个城市的秩序。”
身影活跃在大街小巷
一边执法一边宣传是常态
成都生活垃圾分类实行以来,朱小龙和同事的足迹已经遍布成华区、锦江区各小区。一边执法一边宣传,是朱小龙和同事工作的常态。
带上一本白色的《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一摞“垃圾不分类负法律责任”的宣传单,一叠行政处罚单,朱小龙和同事一起开始了一天的执法工作。
在成华区太阳公元二期的小区,他们主动出示了自己的证件,“我们是综合行政执法第三支队的,来抽查小区的垃圾分类情况。”刚进入小区,一个带盖的蓝色垃圾桶成了他们的目标,翻开盖子,桶内的塑料纸、鸡爪、骨头、纸巾等混合在一起,“你们这个垃圾桶是混投哦,把物业负责人请过来一下。”朱小龙说,像这样的现象,目前在小区还挺多的。“虽然知道垃圾开始分类了,但是执行不到位的情况还较多,需要及时督促整改。”
朱小龙和同事奔波在各个建筑工地之间,忙碌于各条大街小巷中,忙完一个案件,会立即投入到下一个案件中,脚步从未停歇。“我们城管执法者的工作,看似是一个冷冰冰的案件,其实打交道的都是老百姓。”
在一次次纠正、处罚城市管理违法行为的过程中,朱小龙深深感到,“法规的目的并不在于处罚,而在于宣传教育引导大家的行为。”如何将法治的理念和意识根植于一个普通人的心中?这是朱小龙作为一名基层执法者正深入思考的命题。
城市管理有力度
柔性执法有温度
朱小龙的工作内容不只是维护市容秩序,还涉及到违规占道、扬尘和噪音治理等各个方面。“管理好一座城市,不是简单一个政策、一条规定、一次执法整治就可以解决的。”朱小龙说,“有时需要严厉整治,有时又需要柔性执法,需要充分发挥管理者的智慧。”
2020年受疫情影响,成都放宽临时占道经营,户外经济火热。成都这座城市不但没有失去往日的颜值,反而因此平添了几分平易近人的“烟火气”。为了这分“烟火气”,城市管理者们忙得不亦乐乎,“虽然我们的工作量大了不少,但管理必须得跟上。”
“大姐,这些餐桌外摆的区域,要保持好环境卫生哈,一张桌子一个垃圾桶,顾客走后请及时清扫。”去年5月的一天,朱小龙和同事巡查至一家餐馆处时,劝导规范商户的经营行为。这一日常的巡查却被一个外地游客看在眼里了,“成都的城管真文明,城市的美好少不了你们的这些工作。”
简单的话语,却在朱小龙的内心泛起波澜,“我们每天平平凡凡地工作,实实在在地带给了城市点滴的变化。”朱小龙说,每到中午,一些区域允许限时限区域多摆几张餐桌,让更多的人尝到美食,让老板多赚点钱,这不就是一座城市的温度吗?
不变的是热忱
不忘的是初心
“名校毕业”“高学历”……4年前,朱小龙几乎是带着“光环”进入了城管执法领域。在这个平均年龄较大的城管执法队伍里,诸多质疑一个接一个而来,“高材生当城管?”“怕是干不久?”“被耽误的环境工程师?”……朱小龙都一笑了之,“当时因为环境工程专业对口,没有想更多。”
“新鲜血液,城管执法队伍当然是欢迎的。”朱小龙的领导心里也直打鼓,“还是要留得住才好!”上班第一天,领导就给他打了一剂预防针,“这条路不好走,城管就像城市的‘保姆’,做了很多总能挑出你的毛病来。”朱小龙明白大家的疑惑,嘴上却不置可否,坚定自己选择的路,“我更喜欢与人打交道的管理工作。”
出摊占道问题被解决、扬尘污染源被及时阻止……看着成都一天天变好,而这都少不了新老城管人对这份事业的热忱,在其中,朱小龙感受到的是未曾变过的初心和梦想,“每一件‘小事’中都关乎着城市的品质,关乎着人民的幸福!”
为了这份初心和梦想,“老师傅”传帮带“小师傅”。几年间,朱小龙从一个“小白”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执法者。“刚开始时,法律中的条、款、项,我统统分不清。”朱小龙说,现在,咬文嚼字的法律条文、独立承办案件,统统难不倒他。
新时代赋予了城管人新的使命。在一座城市中,城管人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绣花的精细,需要我们一丝不苟,需要我们绵绵用力,更需要我们用心用情。”(成都日报记者 李霞 实习记者 杨静耕 摄影 胡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