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20年1月1日实施。未来,全市152个街道办事处该干什么、“接诉即办”如何更好开展、老百姓将享受到什么实惠,《条例》里都予以明确。据悉,街道赋权清单目前正在制定,将在2020年出台,进一步明确街道权责。
干什么怎么干 清单说了算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以前形容街道承载太多职责的尴尬情景。近年来,随着街道工作的不断梳理,街道办事处到底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怎么干,都越发明确。此次《条例》更是明确了街道的七项职权和七项职责。同时,本市将建立街道办职责清单制度并由市政府公布。区政府可以结合本区实际细化职责清单。未经市、区政府批准,街道办不承担市、区政府工作部门下达的其他职责。
据悉,街道赋权清单目前正在制定,将在2020年出台,进一步明确街道权责。
中央党校教授杨伟东表示,北京市也正在探索街道办事处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方式。“要让街道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对街道的职责定位非常重要。”他指出,街道既要有相应责任担当,又要避免使其超负荷运行。此次,《条例》为街道定位三大功能“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能做什么、怎么运行,一目了然。
组织协调 街道有了“指挥棒”
杨伟东表示,该《条例》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首创意义,将创新机制体制通过地方性法规固化,成为创建共治共建共享的重要渠道。
《条例》创新地赋予了街道以前没有的行政执法和组织协调职能。《条例》规定,街道要“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区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企业事业单位等,围绕群众诉求、重点工作、综合执法、应急处置等反映集中、难以解决的事项,共同做好辖区服务管理工作”。《条例》还明确指出,“区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及有关单位应当接受街道办事处的统筹协调、指挥调度”。
杨伟东解释,这样一来,在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中,不仅加强了街道办事处的“统合平台”作用,更是给了街道“指挥棒”,汇聚各种力量解决问题。
赋权街道,也避免了老百姓反映的问题被“踢皮球”的情况。《条例》里明确了处理居民诉求的4种情况。
属于职责范围内能够直接办理的,应按照时限要求办理;对于涉及多部门协同解决的事项,应当协调有关部门或者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企业事业单位办理;对于属于有关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应当向有关部门移送;对于责任主体不明确的或经协调仍无法解决的,应向区政府报告或者按相关程序办理,且均需“快速响应”。
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杨宝山介绍,以往基层反映比较多的问题就是,很多问题不知道找谁,现在通过立法清晰权责,既合理分解问题,也让反映问题的市民不再一趟趟地跑。
综合行政执法权 让“看得见的管得了”
《条例》还规定,“街道办事处依法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活动”。杨伟东认为,这项赋权解决了以前“管得了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了”的问题,现在,“看得见的管得了”。
他解释,街道是关注基层生活的眼睛,以前街道发现了问题,比如停车、社区环境卫生、背街小巷整治、垃圾清理等问题,要通知相关执法部门前来解决,“我看到报告给你,你再派人来”,有时候问题还不是一个部门能解决,需要再通知其他部门。这一来一往,就会出现执法力量不能及时到位的问题。
接诉即办,突出的是办事的“即时性”。今后随着协调机制和运行机制更加顺畅,可以真正实现“即办”,有利于问题快速有效解决。
《条例》出台后,执法力量要下沉,赋予基层综合执法权,街道可以及时开展行政执法,使社区治理更加精细化、精准化。
同时,杨伟东也指出,街道权力大了,如何保证合规有效的规范运行,也是今后需要关注的问题。他认为,基层应发挥新机制的作用,加大公众、社区、居民的参与,既让社区居民参与共治,集思广益,也可在其中起到监督作用。
公共服务全覆盖 也需要大伙儿共同参与
《条例》出台,对居民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指出,《条例》处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按照《条例》发展,未来北京市将建成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的全覆盖。
《条例》里指出,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王振耀解释,《条例》出台从条块结合上,对街道和社区衔接开展公共服务提出了创造性的理念,真正让各部门的公共服务政策落地生根。以往各部门的公共服务内容距离真正落实到街道、社区,往往还存在一定差距。《条例》出台后,专门增加了一章“公共服务”内容,从14条到22条,都对街道的公共服务职能提出了明确要求,打破壁垒,让公共服务直接惠及到每一个居民。
“社区减负不能减老百姓的需求,今后基层的公共服务量会增加。”王振耀表示,《条例》全文每一条其实都在说如何更好地为民办事,既明确了街道办事处为居民服务的方式、需接受承担的业务等,也对为民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振耀也提出,开展公共服务,同样也需要居民的主动参与,比如居民可以作为志愿者回归社区,到居委会报到,真正熟悉家门口的事,共同推进社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