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01月30日 星期二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法制与新闻》官方网站
全媒体时代,地方党报评论如何发出主流强音
发布时间:2017-12-14 10:00 | 来源:新闻爱好者


  【摘要】当前,随着舆论环境、新闻格局、传播方式的变化,受众舆论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思想观念也越发多元,党报评论员如果还是故步自封,就无法准确把握政治维度,在社会转型期难以拓展思想深度,难以感召、影响读者,更难以通过评论提高媒体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党报评论员要把握好政治性和思想性的核心要素,在全媒体时代发出引领舆论的主流强音。

【关键词】党报评论;全媒体时代;“党报姓党”;杂文;“抓活鱼”

如果把社论比作一家党报的旗帜和灵魂,党报评论则是该党报吹响意识形态的“军号”和亮明政治观点的“鼓点”。和社论的权威性相比,本报评论员文章、时评、微言论等可以在选材角度、语言把握、笔力轻重和思辨风格上相对灵活,运用得好容易“出彩”,但若剑走偏锋,不善于把握尺度,过于忽视评论的严肃性和政治性,也容易造成负面效应,给党的宣传工作带来不好的社会影响。

随着舆论环境、新闻格局、传播方式的变化,地方党报评论员要让党报评论文字有生命张力和活力,就得善于客观理性地立于观察问题、剖析本质的舆论广场,既不能颐指气使,满嘴官腔,让人生厌,又不可盲目追求“草根表达”,随心所欲。因此,党报评论员要把握好政治性和思想性的核心要素,决不能因为要为受众找到一个情绪的宣泄口和情感的共鸣点而缺失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党报评论也要“走转改”

传统媒体曾经以专业、严谨与公信力获得受众的信任,地方党报评论员肩负为党立言的时代使命,具有舆论引导的优势和政治特性,长期发挥着舆论引导的排头兵作用。但面对媒体格局的急剧变化,在当今信息芜杂、观点多维的舆论生态中,要想更好地为党立言,党报评论员就要在新闻传播出现立体格局的时代,善于突破与受众沟通困难的阻碍,勇于突破“存量”不足、“增量”减少、质量下滑的现实瓶颈,找到新媒体时代评论如何创新发展的利器,这样才能保持地方党报评论作为灵魂和旗帜的核心优势。

近年来,为践行和弘扬党的群众路线,对新闻报道观念进行再创新,全国新闻媒体将“走转改”活动进一步引向纵深发展,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呈现出清新务实之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记者“走转改”不能浮在基层的面上“讲故事”,只有沉下去挖掘才能出深度报道。地方党报评论员同样不能闭门造车,一味地站在舆论高台评判,也应走进火热的生活中,对评论文风进行“走转改”。

“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随着形势的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党报评论员要成为主流媒体价值的传播者,同样也要走一条激活党报评论新优势、提高评论语境表达技巧之路。在当前社会浮躁、“快餐文化”蔓延的环境中,也要用党报评论的语境优势和新媒体的科技“兵器”,在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从不同的热点中挖掘评论潜力,建立一支走出去的评论方阵。

“转”。“转”就是要转变党报评论过去品种单调、呆板的文风。面对新媒体冲击,党报评论员要转变拓展评论影响力的方略和路径,充分掌握党报评论的话语主动权,牢牢占领舆论引导的制高点,无论是社会关注的难点焦点还是宏观微观问题,都要善于通过评论主动出击,利用党报评论的权威性、指导性和社会影响力自觉引导舆论,由单一灌输式向亲和疏导式转变,由直接命令式向参与讨论式转变,由单向传播式向多元表达式转变,培养和树立“大评论”的新理念。

“改”。在当下最热的微信平台上,无论是新闻时政公众号推送的文章,还是微信用户,受到关注度高且有生命力的文字往往都是有思想和评论色彩的文章。因此党报评论要改变自身传统形象,不但要在网络评论上以其快捷、犀利、互动的优势影响受众,在纸媒这一传播渠道同样要改浅为深、改慢为快、改远为近,把思想观点加以磨砺。这样,党报评论必然会成为读者喜爱品尝的“招牌菜”,影响力也会与日俱增,从而增强地方党报的核心竞争力。

二、保持党报评论生命力战斗力,文风改进更要接地气

评论写作和叙述、抒情的文体不同,评论文章是要迎“敌”的,是要应对不同的反诘和质疑的,所以应该有“假想敌”的存在,有“敌情”概念,也就是说评论是战斗的文体,要保持战斗的姿态。说到底,党报评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当旁观者和高谈阔论者,必须置身于所评所论的“旋涡”中心,感染读者、打动读者,这样的评论员文章自然会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准确传达党的声音、不断丰富思想内涵,在评论文风上要善于创新和尝试,评论的接地气说到底是要摸准社会生活的脉搏,抓住牵动党心和民心的热门话题,要把话讲进人耳里,把理说到人心里。

接地气,就是要让评论员用来自生活本身的“新鲜”语言架构评论,让评论呈现“嬉笑怒骂”的特点,把富有时代表现力的鲜活语言糅进评论里,以增强评论的感染力。当然,保持党报评论的生命力战斗力,也不是让评论语言动不动就充满火药味儿,使得评论语言生硬、粗暴,而是要提升评论的思想内涵,使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而实现党报评论传播影响的最大化。

三、具备杂文元素新锐度纵深度,党报评论应“栽花”也种“刺”

毋庸置疑,党报评论属于新闻性政论,评论员在写作中通常要远离“心灵的风暴”,不能随心所欲、我手写我心,更不能用“愤怒出诗人”的思维驾驭评论文体,而是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去理性把握。但是,党报评论并不是说光能“栽花”不能种“刺”,党报评论也少不了针砭时弊、激浊扬清。

杂文具有新锐度深刻性的特色,在党报评论写作中应该注入杂文写作的风格,在运用大智慧、讲出大道理、宣传大政策的同时,把杂文的战斗功能运用到党报评论中。杂文有文体不受约束、纵横捭阖、收放自如的特点,可以运用直喻、曲喻、反喻,或讴歌、鞭挞、慨叹、抒情等。在一些党报评论中运用杂文的表现形式,能够增强党报评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使得党报评论多些新锐度、纵深度,更容易做到说理透彻,利于读者接受。

在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更应该改变纸媒时代长期形成的套路和文风,在语言驾驭和思想表达中,要善于用杂文的“软”攻破“冷漠表达”的“硬”。

语言和表现形式的“软”,背后其实是长期理论功底的打造和思想塑造。恩格斯说过: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而评论所要做的恰恰是将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层面,继而对具体的现象进行抽象化提炼,把片面的、局部的结论延伸到全局和整体。[1]只有如此,党报评论才能真正化为清新的春雨,“随风潜入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

四、延伸评论触角潜深海“抓活鱼”,勾勒时代需要大手笔

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给身处全媒体时代的党报评论工作者带来了壮大多元立体评论矩阵的良机。地方党报评论也应浓墨重彩,拉开帷幕,充分凝聚共识,紧跟时代脉动,打好舆论主动仗,唱响中国好声音,不断增强读者的精神力量。

首先,新闻报道要重视潜深海“抓活鱼”,撰写评论员文章也要有这种意识,要让党报评论的选题切中热点,要紧紧围绕民众关心的脱贫攻坚、养老保险、高考改革、城市管理、医疗服务等热点,增强百姓对解决民生问题的信心,通过“抓活鱼”,出好评论,打造党报评论引导社会核心价值的新格局。

其次,党报评论工作者要密切关注社会热点,要靠创新话语体系,提高反应速度,锻造对话能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评论矩阵,让党报评论成为舆论场上的高音和强音。

再次,党报评论工作者要有勾勒时代的大手笔。在发挥凝心聚力、奋然前行的舆论引导作用上,《人民日报》的“任仲平”通过气势磅礴的文字,让感动传递着感动,让激情延伸着激情,让思考接续着思考,成为理性分析、理性思索、理性阐释、理性抒情的成功范例。地方党报在推出“重磅”评论时,应力戒步入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认识误区,要让大手笔的高端评论既精又深,让铸造党报之“魂”、高擎党报之旗彰显引导社会舆论的“旗舰效应”,才能继续保持核心优势,重塑时代品格!



责任编辑:吴荫福 李仁亮
最新文章
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芷寮村委会 精… 城市管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刘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中国经济“新”意越来越浓 深圳房子有了“身份证号码” 致公党北京市委中的人大代表、政协… 科技短波 中国联通“冬奥主题列车”现身 5G…
推荐文章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一百零九次委…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 最高检对张文中案顾雏军案同步审查… 公安部:严肃追责赌博幕后保护伞 打… 最高检已纠正7件涉产权刑事申诉、… 公安部党委召开2017年度民主生活会… 最高检:谨防假冒检察机关实施电信… 曹建明:坚决拥护党中央关于宪法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