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朗林海。
本报记者 扎 西摄
碧蓝的色林错湖畔,藏羚羊自由自在地活动、觅食。
新华社记者 曾 涛摄
天蓝水清,这里是西藏。
这里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指出要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冰山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走保护优先、建设并重的路子,竭力守护一方净土。
从寸草不生,到树木成林
“以前雅鲁藏布江边都是鹅卵石和沙子,连草都不长,谁会想到如今树木成片。看着树苗一天天长大,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南木林县艾玛乡德庆村63岁的护林员赤列说。
西藏自然环境极为独特又敏感脆弱。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坚持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种当地树就种当地树,宜种经济林就种经济林,见缝插绿,大力推进全民造林。南木林县是西藏“两江四河”造林绿化工程的示范区和起步区,两年来,完成造林3万亩,建设绿色走廊林网50公里。
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生态修复等工程,西藏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治理。
数据显示,目前西藏林地面积1798.19万公顷,比2011年增加14万公顷;森林面积1491万公顷,比2011年增加1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2.14%,比2011年提高0.16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22.83亿立方米,增加2047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目标。与此同时,西藏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36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减少3.50万公顷,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
“我在这里放了20多年的羊,虽然天然草地面积大,但前些年由于过度放牧、干旱等原因,草地退化严重,心里真着急。”阿里地区噶尔县牧民顿珠旺加说,“如今一望无际的草原水草丰美,做梦也没想过家门口的荒地也能绿起来。”
不仅如此,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国家级湿地公园、国际重要湿地等多种形式的湿地保护体系正在西藏逐步形成。西藏现有各类湿地总面积652.9万公顷,居全国第二。玛旁雍错、麦地卡两块湿地还进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景色更壮美,万物竞自由
“羌塘草原的草比以前茂盛了,野生动物也变多了。” 60岁的牧民卡加旦玛是羌塘自然保护区的一名野生动物保护员。
每年5月下旬,羌塘草原上的雨水多了起来,牧草返青。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进入迁徙季,有10万余只雌性藏羚羊从南部迁徙到尼玛县境内,在色吾雪山一带的“大产房”待产生育。为确保藏羚羊迁徙途中的安全,不仅森林公安为其保驾护航,野保员也全天候轮流巡逻、值班。
巍峨的雪山、无垠的草原,构成了雪域高原随处可见的壮美景色。千百年来,难以计数的野生动物自由徜徉其间,繁衍生息。
在昌都类乌齐县岗色乡布荣村里,两只雪豹争吃村里的一头牦牛。争斗中,其中一只雪豹腿受了伤,被5只流浪狗围追。正在不远处的村民洛扎看到后,急忙捡起脚下的石头,赶走了那群流浪狗。经过悉心救治,这只雪豹被放回了草原。
2006年,《西藏自治区重点陆地野生动物造成公民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补偿暂行办法》颁布实施。记者了解到,西藏农牧民每年因为野生动物肇事而拿到的补偿资金少则6000元,多达2万元。
野生动物得到全面保护。目前,西藏建立了47个各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近4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
据初步统计,仅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藏羚羊种群由5万只增加到15万只以上,野牦牛由7000头增加到1万多头,藏野驴由3万多头增加到9万多头,雪豹、盘羊、黑颈鹤等野生动物恢复性增长明显,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生态“高压线”,法律筑屏障
宁肯发展慢一点,也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西藏,这已经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
近年来,西藏先后制定出台30多部地方性法规,严禁钢铁、冶炼、化工、造纸等环境污染风险大的项目入境。西藏严格落实矿产资源开发政府“一支笔”审批制度、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严禁“三高”项目,对全区74个县(区)政府开展环境保护考核,为雪域高原的良好生态撑起“保护伞”。
“为了保护西藏生态环境,哪怕是挖金子,我们也不要。”西藏自治区环保厅党组书记胡为民说,“铁杠杠”摆在那儿,就要严格落实,从源头上掐断污染物排放高、耗能大、资源利用率低下、生态破坏严重项目进入西藏的任何机会。
被誉为“高颜值”的拉萨至林芝高等级公路,在建设前期遵照基本建设程序报批了环境影响报告书,在选线时尽量减少对原有地形、地物的破坏,坚持避让乡镇、减少拆迁,避免破坏农田水利设施。特大桥、大桥的桥位尽量选择在河道顺直稳定、河床地质条件好的地段,确保不压缩河道。
目前,西藏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面积超过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0%。
保护生态,也不能耽误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出路,就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发展生态经济、坚持绿色发展,正逐步成为西藏转变发展方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搞苗木经济、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壮大天然饮用水产业等方式,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致富路。
目前,西藏通过生态保护与建设,每年带动农牧民增收13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