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傍晚带小孙子在小区里遛弯儿,是张孝兰最惬意的事。小区的地面越来越干净整洁,茂密的树下清风怡人,两座典雅的凉亭里还有许多“老伙计”。“住了10多年了,以前是没办法搬走,现在是不想离开了。”张孝兰说。
张孝兰居住的重庆市江北区石马河街道南桥苑,是一个开放式的安置房小区。张孝兰刚搬过来时,小区人车混行,到处都是垃圾,居民怨声载道。那时张孝兰真是没想到南桥苑能变成今天这样,“比有些商品房小区还好”。
重庆市江北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核心,就是“给居民一个和美的家”。怎样才算一个和美的家?区委区政府多次“问计于民”,确定了让居民住得更舒服、生活更舒心、事业更有奔头的文明创建目标。
问需于居民
老旧社区换新颜
大石坝街道天桥社区的陈莉,以前也住得不安心。陈莉家的房子是住了三四十年的职工房,周围道路坑坑洼洼不说,路灯也是亮的少坏的多。
小区怎么改?改得怎么样?江北区从2014年起定期召开“城市管理大家谈”院坝会,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院坝会上的七嘴八舌,后来变成了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四个重点:脏乱整治、功能修复、景观提升、便民休闲。后来又细化为具体工作中的八个方面:环境整治、市政设施、环卫设施、照明设施、交通设施、园林绿化、户外广告、市政执法。效果到底怎么样呢?陈莉说:“路平了、灯亮了,休闲桌椅、健身器材都有了!”
老旧小区的硬件设施先天不足,整治效果怎么保持?江北区发动居民自治,使老旧小区由“弃管”变“自管”;将开放式社区的公共区域纳入环卫市场化作业范围;建立由居民代表、社区干部参加的日常监督巡查队伍;把老旧社区长效管理情况纳入街道城市管理目标考核。思路对,措施细,昔日的“脏乱差”,变成了今天的“洁净美”。
城管变智慧
减少冲突更精细
会计师李键梅最怕开车去商圈:到处找不到停车位,随便停个地方吧,绝对是分分钟就遭一张罚单。但是工作时又不得不经常跑商圈,停车几乎成了李键梅的一块心病。7月30日,李键梅又“麻起胆子”开车到江北区,意外地发现不仅随时可以看到附近车库剩余车位的提示,出车库时还能事先用微信和支付宝缴停车费。
江北区的智慧城管平台于2016年8月正式上线。在江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信息平台上,全区每台环卫车的运行状态、路线、水压,以及随车环卫工人的作业类型、时间和区域等,全都一目了然。“智慧城管既是为了加强管理,更是为了加强服务。”中心主任曾卿华说,江北区的智慧城管设计了19个主系统84个子系统,其中环卫智能管理、市政设施综合管理、危险源监控、城市照明系统已投入使用。通过智慧城管,全区一年来主动发现并解决了75万件城市管理问题。
“智慧城管”也是一个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平台。市民只要关注“江北百姓城管”微信公众号,就可上报发现的城市管理问题。“智慧城管”已收到并处理市民上报的城市管理案件371件。“以前只能给乱停车贴罚单,现在我们正在建设全区统一的停车管理系统,通过微信公众号就能查询到附近哪里还有停车位,并通过停车诱导功能驾车前往。”
创业有乐土
平台多样政策好
在通信行业工作近10年后,江西人叶镜祥瞄准“网络优化业务”细分市场,准备自主创业。多次考察后,他和创业伙伴决定将公司落户在江北区的微企创业孵化园。
“这里非常有活力,创业平台多,扶持政策也不错。”叶镜祥说。他的公司位于重庆最繁华的观音桥步行街,1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在享受租金补贴政策后,每月租金仅3000多元。微企创业补助、水电费补贴等政策,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创业之初的经济压力。孵化园的工作人员还经常登门介绍相关优惠政策和服务条款等,为企业排忧解难。两年后的今天,叶镜祥已经将公司注册资本金增至100万元,公司员工也增加到200多个。
一个好的“家”,既要安居,也要乐业。江北区将改善城市管理作为优化创业环境的前提和基础,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先后设立了江北区微企创业孵化园、重庆市家庭服务业创业孵化基地、现代服务业创业孵化基地等7个国家级和市级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已吸纳1.7万余人就业。仅叶镜祥所在的微企创业孵化园,就已累计孵化培育小微企业262家,实现产值超过4亿元。
江北区还推出了基地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大学生创业补贴、基地落户优秀项目资助、基地创建补助等政策。今年6月,江北区调整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将个人创业担保贷款额度调高至15万元,小微企业贷款额度调高至200万元,贷款产生的利息由区财政按政策全额补贴。2014年3月,江北区将“并联审批”制度与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试点相结合,对不涉及前置许可的新创办企业实行“并联审批”,以前需要70个工作日才能办好的手续,如今2~3个工作日就可全部办结。
(光明日报记者 张国圣 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