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十路是济南一条重要的交通主干道,但长期以来它也是济南最拥堵的道路之一。今年3月初开始,济南交警和滴滴出行公司合作,在经十路上安装了首个以浮动车(移动中的机动车)轨迹作为数据基础的“智慧信号灯”。两个月后成效初显,经十路早晚高峰期的交通延误时间均下降超过10%。(6月8日《人民日报》)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AI的新闻层出不穷。先有人工智能先后挑翻人类顶级棋手,再有人工智能写诗、机器人出诗集,后有应试机器人惹人关注。再加上3D打印、无人机和智能驾驶、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幻小说中常见的全人工智能场景似乎离我们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任何大词汇都要化为我们生活中可知可感的小细节,才能更好地领悟和体会其意义。一个小小的交通信号灯,侧面折射出了科技智能的现实威力——经十路从山大路到舜耕路路段,工作日早高峰平均延误时间下降10.73%、晚高峰平均延误时间下降10.94%。
城市越来越大,道路越来越宽,车辆也越来越多,交通还是越来越堵,这估计是很多城里人的共同噩梦。城市空间是有限的,道路不可能无限扩张,如何利用好交通资源或许将成为“四两拨千斤”的关键,而这其中交通灯的缓堵作用值得重视。
相比以往依靠交警个体经验判断、人工设定指示灯时长以及交警自建的不具实时性的数据平台,这次引入社会力量合作共建的“数据共融平台”更细化优化,能分析实时动态,也更智能精准,与年初广州“互联网+信号灯”的尝试不谋而合。
联合社会力量是这两座城市的共同抓手,因为智能城市不会是某一个部门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公共生活千头万绪,每一个服务接口可能都有更专业的技术领先的社会化力量。在这些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如果城市决策部门和公共管理者能够保持开放合作心态,积极与被市场检验过的行业佼佼者沟通,让更多人为城市未来献策出力,那么诸如智慧信号灯等科技成果就会更快更多地惠及民众。
当然,除了这种具体而微的合作研发,与社会合作更需要政策方面的前瞻设计。以未来新能源汽车为例,今后城市规划要更多考虑公路、住宅、商场等地的充电桩设置问题,这一点在政策层面就该尽早明晰,以免成为第二个车位比、停车难问题。
智能城市管理其实并不遥远。政府要在观念引导、制度创新、数据开放和专项支持等方面进行更多有益思考,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才会有更从容、更智能化的城市管理。